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业科学   1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BACKGROUND: In a screening programme for new agrochemicals from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the essential oil of 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 was found to possess strong insecticidal activity against the common vinegar fly,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L. The essential oil was extracted via hydrodistillation, and its constituents were determined by GC‐MS analysis. RESULT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 chinensis essential oil were β‐eudesmol (21.05%), β‐selinene (11.75%), γ‐elemene (7.16%) and isopetasam (5.36%). Bioactivity‐directe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on repeated silica gel columns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five compounds, namely atractylon, α‐elemol, β‐eudesmol, hinesol and β‐selinene. β‐Selinene, α‐elemol and hinesol showed pronounced contact toxicity against D. melanogaster adults, with LD50 values of 0.55, 0.65 and 0.71 µg adult?1 respectively. Atractylon and β‐eudesmol were also toxic to the fruit flies (LD50 = 1.63 and 2.65 µg adult?1 respectively), while the crude oil had an LD50 value of 2.44 µg adult?1.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essential oil of Atractylodes chinensis and its active constituents may be explored as natural potential insecticides.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2.
为成功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Diptericin蛋白,利用RT-PCR方法从果蝇体内获得Diptericin A基因,经PCR、双酶切、序列测定等方法确认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的正确性;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Ampicillin抗性筛选工程菌株,经二步亲和层析纯化以及凝血酶切纯化后进行抑菌测验。结果表明:获得Diptericin A基因;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实现Diptericin A-GST融合蛋白的胞内可溶性表达,表达量为315.4mg/L;获得Diptericin A抗菌肽单体,纯度达90%;抑菌检测证明,Diptericin A对大肠杆菌具有明显抑制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用剂量为5、10、15和30Gy的60Coγ射线辐照羽化后1~2d雄果蝇,以探讨γ辐射对果蝇寿命及其子代生理变化趋势的影响,同时也为防治害虫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辐照后各处理组果蝇的平均寿命、最高寿命及90%死亡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30Gyγ射线使得雄果蝇初期的存活率急剧下降,但寿命变化与其他剂量组差异不显著。不同剂量辐照后的雄蝇与未经辐照的处女蝇交配,其生殖量在交配第7天前低于对照组,但第11天后辐照组均高于对照组。辐照组F1代体重增加,生理应激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加速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工业及生活污水的过度排放使得江河、海水的污染加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日益加深。果蝇作为一种经典的模式生物,与其它动物模型相比,具有饲养成本低、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遗传物质简单、突变表型多且易于观察等诸多优点,是一种应用广泛并适合于研究人类疾病和毒理学的模式生物。简述了水环境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氟喹诺酮类药物、重金属、农药和微生物毒素等污染物对果蝇的毒理学研究,提出了果蝇作为经典的模式生物在研究毒理学机制以及筛选抗毒药物的优势,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是浆果类水果的果实害虫之一,对葡萄果实为害严重。毛锤角细蜂Trichopria drosophilae是黑腹果蝇的蛹寄生蜂之一。本文在温度26℃、相对湿度50%、光周期14L:10D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毛锤角细蜂对不同日龄黑腹果蝇蛹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毛锤角细蜂可寄生黑腹果蝇各日龄的蛹,但偏爱寄生预蛹。在寄主预蛹时,毛锤角细蜂的出蜂量、寄生率和选择系数分别为14.00头、35%和0.13,均显著高于1~3日龄蛹;不同日龄的黑腹果蝇蛹对毛锤角细蜂后代发育历期和雌蜂比没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黑腹果蝇的预蛹是毛锤角细蜂寄生的最佳时期。以黑腹果蝇为寄主时,研究毛锤角细蜂的寄生规律对于黑腹果蝇及其他果蝇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盐酸解离是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中的关键步骤,研究了盐酸浓度与处理时间对染色体解聚合与制片效果的影响.解离不充分时,压片后唾腺染色体仍团聚在一起;解离过度时,染色体结构受损,二者都达不到制片的要求.用2 mol/L盐酸处理20 min或者用3 mol/L盐酸处理15 min,染色体解聚适度,染色体分散,染色体臂及横纹均清晰可见,制片效果理想.用3 mol/L盐酸解离,所需时间短,更适合于制片观察.  相似文献   
19.
印楝素可能通过干扰细胞凋亡抑制果蝇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印楝素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细胞毒理机制,寻找杀虫作用新靶标,以含印楝素0.5、1.0、2.0、3.0、5.0 mg/kg的培养基饲养黑腹果蝇幼虫,观察幼虫生长发育情况,通过荧光显微技术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结果表明,印楝素处理可显著抑制黑腹果蝇幼虫的生长发育,处理后5 d平均虫重由对照的1.41 mg降低至1.13~0.38 mg,发育历期由对照的4.50 d延长至5.17~12.33 d,发育抑制率为19.86%~73.05%,或形成永久性幼虫不能化蛹,最终死亡;部分幼虫虽然能化蛹,但化蛹率下降至1.67%~6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5.00%,羽化率由对照的95.00%下降至63.33%~1.67%,平均产卵数由对照的57.33下降至29.67~4.33,出现畸形成虫,个体明显变小. 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印楝素0.5 mg/kg和2.0 mg/kg处理能明显推迟果蝇胚胎细胞凋亡高峰期,缩短凋亡峰期的持续时期.  相似文献   
20.
以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试验材料,探讨了亚硝酸钠对果蝇寿命的影响及维生素C(Vc)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亚硝酸钠可以显著缩短果蝇的平均寿命,添加30、120和480 mg/mL亚硝酸钠处理组的雌果蝇平均寿命分别减少17.60%、44.47%和68.52%,雄性果蝇分别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