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9篇
自然科学   6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讨好氧厌氧交替条件下水葫芦与猪粪堆肥的特征,将水葫芦、猪粪与木屑以1.7:1.0:0.3(质量比)的比例混合均匀,进行为期56天交替式好氧厌氧堆肥化处理.试验研究了堆肥过程中温度(T)、含水率(Mc)、pH、挥发性脂肪酸(VFA)、C/N、水溶性铵态(NH4+-N)、挥发性固体(vs)、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堆肥原料相比,好氧厌氧交替堆肥化使堆料TOC、TN及vs分别下降了47.91%、25.00%及19.32%.经测定,56天后堆料腐殖质含量为6.52%,表明交替好氧厌氧堆肥化能同时实现水葫芦与猪粪的减量化与资源化.  相似文献   
82.
试验从硝化污泥和聚磷污泥的培养开始至A2N-IC-SBR工艺稳定运行结束,系统地记录了污泥驯化培养阶段、A2N工艺运行阶段、A2N-IC工艺运行阶段中pH和DO的变化与氮磷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厌氧阶段pH的变化比较复杂,与进水碳磷比、反硝化聚磷菌和好氧聚磷菌的富集程度等因素有关,不同的进水水质与污泥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诱导结晶阶段pH的变化受到钙盐投药方式以及混合方式的影响,pH与SP浓度的变化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硝化反应中硝化作用完成的特征点较明显,d(DO)/dt最大值点及d(pH)/dt由负变正的特征点均可作为硝化完成的指示点;好氧聚磷阶段,聚磷终点与pH拐点、DO大幅上升出现的时刻相同;缺氧聚磷阶段,pH停止上升的时刻可以用来指示聚磷的完成.  相似文献   
83.
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对其厌氧氨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考察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对其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保证晚期垃圾渗滤液的深度脱氮,采用短程硝化SBR联合厌氧氨氧化SBR(ASBR)两级系统处理氨氮为(2 000±100)mg/L、COD为(2 200±200)mg/L的实际晚期垃圾渗滤液进行试验研究.短程硝化SBR运行了100d,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了95%以上.ASBR采用进水逐步加大渗滤液掺入比例的方式进行驯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掺入比例的增大,进水可降解COD增加到150 mg/L左右时,ASBR的氮负荷速率从1.20 kg/(m3·d)降到了0.28 kg/(m3·d),氮去除速率从1.10 kg/(m3·d)下降到了0.19 kg/(m3·d),表明系统趋于崩溃.当ASBR进水可降解COD再次降低到50 mg/L左右时,系统的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得到了恢复,最大的氮负荷速率和氮去除速率分别达到了1.55和1.20 kg/(m3·d).定量PCR试验表明,当系统的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得到恢复后,厌氧氨氧化菌占全细菌的比例达到了试验期间的最大值1.94%.  相似文献   
84.
现代垃圾填埋场基本采用复合衬里结构,破坏面背坡沿垃圾填埋体内部、底坡沿衬里界面的平移滑动破坏形式成为垃圾填埋体可能的组合破坏形式之一。为了在目前该破坏形式稳定性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渗沥液的影响,假设穿过垃圾填埋体内部的破坏面为主动破坏面,利用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同时分类讨论渗沥液水位相对于特定界面的不同位置关系,得出每种情况下的计算方法。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渗沥液水位升高时,垃圾填埋体的破坏由沿衬里界面的平移滑动破坏演变为穿过垃圾填埋体内部和底部衬里的组合破坏;实际工程算例中,发生破坏失稳正是由于渗沥液水位过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85.
对比SBR和生物活性炭(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BAC)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COD去除率分别稳定在10%和25%左右,表明BAC可以去除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原位测定SBR和BAC反应器1个运行周期生物降解有机物二氧化碳(CO2)产生量分别为109和306mg,BAC比SBR生物分解有机物量多,表明BAC可以生物分解部分难降解有机物.采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新活性炭,生物再生活性炭和吸附饱和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1/n值分别为2.56,2.94和19.05,表明新活性炭吸附能力最强,生物再生活性炭次之,吸附饱和活性炭最差,生物再生使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得到较好的恢复,证明了生物再生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分析认为吸附延长了有机物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生物分解量.生物再生是BAC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86.
厌氧条件下硫酸盐废水中硫化物生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室模拟废水进行实验,研究了硫酸盐转化为硫化物的条件,包括厌氧环境中有菌和无菌情况下硫酸盐(SO42-)的浓度,反应时间,pH和温度对转化结果的影响,以出水硫化物的生成量为测定指标.得出结论:废水中硫酸盐含量为1 500 mg·L-1,时间36 h,pH介于6.8~7.0,温度在30~35℃之间,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的生长活性较高,硫化物的生成量最大,为14.6 mg·L-1.  相似文献   
87.
Landfill leachate treated with combined process of "pretreatment +biological treatment +advanced treatment (NF)" to produce nanofiltration concentrate, which bio-chemical ratio (B/C) is less than 0.1 and CODer concentration is 2 000-2 500 mg/L, high salt content. Which cannot be discharged under existing environ- mental standards. According to analysis based on electrochemical advanced oxidation mechanism, a two-step electrochemical tech- nique was recommended. In the first step, a pulse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 was adopted. With Fe as consumption electrode and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cm2, the pollutants were removed by means of Fenton reaction, electroflotation and electrocoagulation. In the second step, a double function electrode was used to per- form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by means of titanium metallic oxi- dates. In the condition that current density being 12.5 mA/cm2, the pollutants were further removed by oxidation and electrolytic deposi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moving rate of CODer, NH3-N and CI were 70%-85%, 90% and 25%, respectively; average value of B/C ratio increased from 0.09 to 0.38 and conductivity reduced by 10%.  相似文献   
88.
采用预浓缩系统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检测纽荷尔脐橙在实验室控制厌氧条件下保存90天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变化.结果表明,纽荷尔脐橙厌氧保存过程中含氧化合物和萜烯化合物两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比例变化明显,含硫化合物变化不明显.在尚未保存前,纽荷尔脐橙释放出来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含氧化合物和萜烯化合物两类化合物,其中柠檬烯、乙醇、β-月桂烯、桧烯、α-蒎烯,乙醛和蒈烯是最主要的成分.在保存的前6天,由于柠檬烯、β-月桂烯、桧烯、α-蒎烯和蒈烯5种化合物大量减少导致萜烯类化合物比例随时间急剧下降,同时由于甲醇、乙醇和乙酸乙酯3种化合物大量增加使得含氧化合物比例随时间急剧升高,成为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在保存6天以后到实验结束,萜烯类化合物比例随时间逐渐增高,而含氧化合物比列随时间逐渐降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纽荷尔脐橙保存过程中有24种含氧化合物是新生成的,其中最主要是2-丁醇和乙酸甲酯.  相似文献   
89.
乳品废水厌氧发酵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厌氧发酵对乳品加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生化指标测定,找出影响因素,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泥水比、发酵时间,它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乳品废水厌氧发酵、降解有机物有较大的影响。试验通过厌氧发酵对乳品废水进行处理,探寻出各单因素对乳品废水厌氧发酵的影响,找出最佳处理结果,得出各因素的合理组合,从而优化乳品废水厌氧发酵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0.
HDPE膜的力学特性受损伤影响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某一现代卫生填埋场边坡上铺设的高密度聚乙烯膜(HDPE膜)因施工损伤而引发的断裂机制,开展了条带拉伸试验和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拉伸试验测试了无损膜和4种情形损伤膜试样,发现损伤HDPE膜受力达到峰值强度并被拉长至一定程度后,其拉伸变形不再在整个试样长度范围内均匀发生,而主要集中在受损部位发生,故实测到的损伤膜极限伸长率仅为无损情形时的1/10左右.这一影响实际上改变了HDPE膜的破坏机制,使其由原先的渐进性破坏变成受损后的突发性破坏.两组初步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发现,在轻质高压缩性的模型MSW作用下,模型膜上的损伤明显扩大,受损部位的拉伸变形十分明显并接近断裂,表明损伤对膜的实际工作性状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