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3篇
自然科学   75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揭示石油污染土壤胶体在地下环境中的运移规律,从辽河油田采集石油污染土壤样品,运用沉降法分别提取3个粒级(5μm、2μm、1μm)的胶体.并对这些胶体的主要理化特征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淋滤实验研究了在石英砂多孔介质中上述胶体的运移行为,以及p H和离子强度等环境因子对该运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粒级胶体的粒径分布分别在4.8~5.7μm、1.9~2.3μm和0.9~1.2μm;石油污染土壤胶体微观形貌呈现片状;当p H从4升到9,3个粒级胶体Zeta电位的变化范围分别在-40.4~-32.4 m V、-49.8~-35.0 m V和-52.4~-24.0 m V;相应地,3个粒级胶体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回收率(MR)变化范围分别为31.62%~63.39%、58.55%~81.25%和62.27%~83.51%.这些说明p H对胶体的运移有明显的影响,中性溶液条件更有利于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随着离子强度从0.001 mmol/L升高到1 mmol/L,3个粒级胶体穿透曲线MR均逐渐降低.说明无机离子使胶体迁移能力降低.同时,小粒径胶体更容易穿透多孔介质.  相似文献   
62.
煤层气排采产气通道适度携煤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在煤储层中实际地层液混合流体中煤粉含量和煤粉颗粒群的悬浮分级,建立煤粉颗粒在产气通道内悬浮运移模型,给出煤粉悬浮排出的条件;打破以往以防煤粉为主的思想,基于液流携带建立煤层气排采产气通道内的适度携煤粉方法,基于液固两相流理论建立液流携带煤粉运移模型,并分析地层液参数和煤粉颗粒参数对适度携煤粉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粉颗粒粒径越小,地层液流速越大、黏度越大,煤粉在产气通道截面上分布越均匀,其悬浮排出能力越强,煤粉较易被地层液携带排出;煤层气井排采各个阶段(单相水流阶段、气水两相流阶段和单相气体流动阶段)地层液中气液固三相混合的比例不同导致地层液的黏度不同,造成排采过程中地层液携带煤粉的能力随着产气量的变化而变化。合理控制地层液的参数有利于煤粉适度排出,疏通产气通道增加其渗流能力,提高煤层气井产气量。  相似文献   
63.
弱凝胶深部调驱可视化驱油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人造岩心驱替过程不能直观展示以及大尺度三维模型工艺复杂和适应性差的问题,研制出一套能够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不同渗透率岩心组合、模拟正反韵律储层,以及不同驱替方式的小尺度可视化装置。在注入0.3 PV弱凝胶型调驱体系,候凝24 h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时刻各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过程以及与人造岩心驱油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弱凝胶阶段,弱凝胶优先进入中高渗透层,减小层间非均质性,同时能够改变高渗层内部残余油的分布;在后续水驱阶段,低渗透层逐渐起主导作用,而且存在于大孔道的弱凝胶由于黏弹性,在驱替压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弱凝胶能够在新的孔道内聚集,有利于弱凝胶在油藏深部进行深部调驱。与人造岩心驱油实验对比,可视化装置在含水率和采收率曲线的拟合度较高,说明可视化实验装置对进一步理解弱凝胶调驱机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氡气测量在煤矿地质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氡气测量的现状,分析了氡气测量在煤矿上应用的地质基础和氡气的运移机制,探讨了氡气异常与不同地质现象的关系。证明氡气测量可在煤矿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采用野外钻探、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弥散实验及室内土柱淋滤实验等手段,获取研究区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弥散系数及对典型污染物的吸附降解作用等,研究平阴县黄泛冲积层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的运移特征,并评价拟建奶牛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在黄泛冲积层中的运移特征较符合普遍规律,污染物对所建场地内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拟建项目可以施工。  相似文献   
66.
根据以往时黔滇东地区盘县盆地的研究资料,从含气性方面研究煤储层厚度和煤级;从煤层气储集运移方面研究其裂隙发育程度;通过对盖层、地下水动力等封堵条件的分析,揭示研究区具有有力的控气地质因素,从而为煤层气的开采利用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7.
溶质在牛顿一微极分层流体中的分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8.
向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的致密地层要油气储量和产量是目前油气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致密储层中的裂缝和溶蚀孔洞(统称缝洞)系统是油气赋存的主要空间和运移通道,查明和预测致密储层中缝洞系统成为寻找该类油气藏的关键。然而,致密储层中缝洞的空间分布极不规则,往往在相距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打油气探井,有的可能高产油气,  相似文献   
69.
油气在烃源岩(泥岩)中的渗流速度与压力梯度呈非线性关系,不服从达西定律,本文用压力因子加以较正。在文中笔者推导出了油、气、水三相流体混流时的分流方程,建立了油、气初次运移的数学模型。和原来相比,减少了压力梯度、泥岩绝对渗透率这两个地质上很难确定的参数,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的精度和速度。最后,以大庆油田的一口井为例,说明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多层土边坡内入渗雨水方向演变规律,建立均质和多层土质边坡模型,依据VG模型的多土层边坡含水率与基质吸力的控制方程,结合饱和区成形,研究了入渗雨水方向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水流方向与有效应力的联系.分析表明:水平方向的基质吸力差决定了水流方向,基质吸力沿水平方向的变化率决定了水流水平方向增速;饱和区成形是垂直流产生的必要条件;降雨停止坡面浅层0~1.3m内迅速产生下坡向水流,深层下坡向水流产生滞后;渗透性差异大的土层交界面上极易产生剧烈的水平渗流;上坡向水流的产生伴随着有效应力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