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3篇
自然科学   76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动态平衡的概念,对东营凹陷网毯式体系中的结构、油气的输导、仓储和成藏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仓储层作为连接油源通道网层和油气聚集网层的枢纽,对来自油源通道网层的油气起到临时的仓储作用。一部分油气通过仓储层的输导,在上部网层聚集成藏,另一部分油气可在仓储层中聚集成藏。仓储层输导和聚集油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它维持着油气运聚的动态平衡。在东营凹陷中、东部,仓储层发育,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空隙,并组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运移通道,故油气二次成藏的机会较多,是寻找他源隐蔽油气藏的重要区域,在今后的油气勘探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2.
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油气纵向分布特征,系统地总结了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盖层、走滑性质、断岐的活动强度、油源的充足程度是油气纵向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而断面正应力、砂泥岩比值、排驱压力值等对油气的纵向聚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但与纵向含油气层系的长短关系不大。并进一步阐述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两者通常是伴生的,后者更有利于油气沿断层的垂向运移,规模也较大,而前者差些。  相似文献   
43.
针对水源热泵抽灌对地温场的影响,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全耦合软件建立热渗耦合的数值计算三维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回灌量下地温场分布云图和不同回灌量下地温场的分布规律,得出单井回灌量越大热影响半径越大、同时热峰面向抽水井方向运移速度越快,达到热贯通时间越短;前期系统运行回灌井附近区域温度变化明显,后期系统运行对回灌井周边较远区域温度变化较影响明显;不同位置热运移规律均与渗流速度相关,影响半径基本与渗流速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44.
廉州湾重矿物组合区与泥沙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黎广钊  梁文  刘敬合 《广西科学》2002,9(2):119-123
对廉州湾50个沉重物样品0.125-0.063mm粒级的重矿物(比重大于2.89的碎屑矿物)分析,发现3个重矿物组合区:(1)南流江口物区即电气石-锆石-钛铁矿-浅渌角闪石组合区;(2)西南部大风江口矿物区即钛铁矿-电气石-锆石组合区;(3)东南部北海港矿物区即电气石-钛铁矿-锆石-黑云母组合区。陆相径流(南流江流域)来沙是廉州湾的主要物源,也有部分物源是来自南部海岸的侵蚀物质,海相来沙是很少的,海湾泥沙运移总趋势是自东北向南运移,但南部沿岸泥沙自西南向东北运移。  相似文献   
45.
作者根据对新疆东天山典型金矿床的沉淀成矿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稳定同位素特征等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论证了形成金矿床的硅质流体最初是一种以水为主要溶剂,以溶解态、胶体态氧化硅为主要溶质的高温高压(超临界态)溶液,其来源于地幔,是一种溶解了大量SiO2的地幔流体。而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硅质流体上升运移过程中所经围岩,以致成矿物质来源具异源性。这对研究内生金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成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6.
电场作用下二元液态合金中溶质活度变化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Cu-0.2%Al合金施加直流、交流和脉冲电场发现,Cu液中溶质Al的活度系数随电场强度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为了进一步研究溶质Al的活度减小的原因,对Al-5%Cu合金在熔融状态下进行了液态淬火.通过淬火后的金相组织观察发现,电场作用下液态金属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溶质在合金溶液中的分布发生了沿某一个方向聚集的现象.从而揭示了电场作用下二元系合金中溶质活度变化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场作用下二元系合金中溶质活度变化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47.
通过源岩内流体压力特征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岩心、岩石薄片观察等方法,对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的初次运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朗凹陷芦草沟组虽然基质孔隙小,但孔隙度并不很低,是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石油为源内自生自储,极好的源岩层又是产油层;芦草沟组页岩油是烃源岩在低成熟—成熟早期阶段生成的,由于源岩层渗透性较差,油气不具备大规模向外排运的条件而滞留在源岩层中未发生大规模排烃,仅断裂带附近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向外排运明显,大部分地区页岩油只有源内小尺度的初次运移,并且其中的云质岩外来烃最明显;源岩内大量石油滞流是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塔里木油田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储层速敏较强,速敏造成渗透率降低,进而引发该地区油井产量严重下降。区别于常规的防膨、防颗粒运移措施,提出了应用纳米颗粒技术解决该问题。用人造岩心评价了不同纳米流体浓度对于不同驱替速率下纳米流体防止颗粒运移的效果,并通过天然岩心验证了该结果,同时从理论上计算了由于纳米流体的注入孔道内储层颗粒受力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在浓度为0.15%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防止颗粒运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9.
堆浸过程溶质运移机理与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堆浸过程中, 溶质运移由于受各种物理、化学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使溶质的运动变得更加复杂, 并难以定量描述的问题, 将矿堆中溶液分为可流动和不可流动溶液两类, 将矿石浸出过程和浸出核收缩模型划分为3个界面, 并分析其在划分溶质运移过程中的作用. 对可流动将和不可流动溶液中溶质运移机理分别进行剖析, 并给出运移表达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推导堆浸过程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 并结合溶液的分类方法, 建立堆浸可动和不可动区溶质运移模型. 分析结果表明: 溶质在不同类型溶液中的运移机理截然不同, 在不可流动溶液中, 溶质以分子扩散形式运移;在可流动溶液中, 以机械弥散和对流传质为主.  相似文献   
50.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 ,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等 3个开合旋回 ,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由海向陆的转化和拉张 -挤压的交替转化 ,形成了油气来自多源、油气形成多期、油气运移多方向、油气聚集多场所的油气运聚特征。多期叠合盆地有 3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①放射状运移、环状聚集模式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环英雄岭构造带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垂直于构造等高线的方向 ;②前陆油气运聚模式 ,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平行于造山带挤压应力方向 ;③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油气沿大型断裂带和区域性不整合面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