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1篇
自然科学   20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91.
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权利主要体现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上,它是农民集体的财产权、不动产物权。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增值速度的加快,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认为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可观,对土地权属的重视也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也由此更为突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形地貌、土地用途类别等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第一次全国农村土地利用调查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土地管理的需要。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信息更多、更细、更完善的服务要求,必须探索更好、更便捷的方法来开展第二次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本文,笔者以洛阳市吉利区为例,对基于GNSSCORS技术的第二次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92.
陈琳 《河南科技》2023,(4):94-99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生境质量变化的过程,为维护自然系统平衡、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方法】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的强大功能,以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为研究区,在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改变与生境质量变化的联系。【结果】(1)四川省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而耕地和草地呈现出缩减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在耕地、草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相互发生转换,耕地是建设用地转入的最大的来源。(2)四川省生境质量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增强,热点不断增加,冷点减少。【结论】四川省生境质量总体变化较稳定,但仍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努力恢复和提升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993.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差异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土地利用/覆盖数据, 应用谢高地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评价体系, 对2000, 2010和2015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 并分析其空间差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全国ESV从2000年的159171亿元/年增长至2015年的161802亿元/年。我国ESV空间分布特征为东部高、西部低。人均ESV的空间差异程度比地均ESV大, 但自2000年至2015年均有所减小, 在总体差异中, 区域间差异一直占较大的贡献率。2000—2015年, ESV增加的省份主要在西部和北部, 而东部和南部地区ESV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4.
根据化肥施用的污染物产生剂量,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和伤残调整生命年核算方法,计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结果表明,2015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化肥施用环境成本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设施作物(679.33元/hm~2)、露地蔬菜(532.74元/hm~2)、粮食经济作物(409.41元/hm~2).郑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总环境成本为10 922.77万元,其中粮食经济作物(6 470.44万元)最大,其后依次为露地蔬菜(3 605.58万元)和设施作物(846.75万元).  相似文献   
995.
996.
巫晓东 《科技信息》2011,(3):I0376-I0376,I0380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不同区域的土地,其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基于GIS进行区域土地利用问题研究,分区域分类指导土地利用活动,对促进区域发展和政策的有效实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退耕还林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毁林开荒及过度采伐导致牡丹江地区水土流失加剧,林缘锐减,生态脆弱性突显。为改善日益退化的生态环境问题,牡丹江地区自1999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基于遥感和G IS技术,在获取退耕还林前后2000年及2008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的基础上,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探讨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08年研究区旱田面积大量减少,共减少812.27k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林地增加最为显著,共增加701.36 km^2。退耕以还林为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退耕前的40 092.70万元增加到40 760.33万元,共增加667.63万元。退耕还林成效显著。此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明,旱田与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剧烈,说明在推行生态退耕工程的同时,毁林开荒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图2,表4,参22。  相似文献   
998.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历史时期地图数字化和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三江平原1954-2005年的6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过去50 a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定量评估了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沼泽湿地面积比例从32.58%减少到7.44%,耕地面积比例从15.84%增加到55.16%。过去50 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减少,减少幅度达48.00%。通过空间变化统计分析得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增加、没有变化的区域分别占58.16%、26.62%、15.2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区域内多发生由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沼泽湿地、林地和草地向耕地的转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区域发生了由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较低的耕地向草地和林地的转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本不变的区域多为难以开垦的林地所覆盖。以上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的主导因素。图5,表3,参15。  相似文献   
999.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RBF神经网络在LUCC分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粗糙集作为神经网络的预处理单元,利用粗糙集消除冗余特征,减少神经网络的输入节点,降低了网络规模,加快了训练速度。粗糙集神经网络利用粗糙集原理进行知识的表达、推理和简化,利用神经网络的并行特点完成网络学习运算,能更有效地处理不确定、不精确及冗余的数据。结果表明,粗糙集简约后的决策信息放入RBF神经网络中进行运算,输出结果与BP网络运算结果进行对比,在运算时间和测试精度上均优于BP网络。  相似文献   
1000.
以甘肃省临夏州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对指标体系表进行赋值,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利用SPSS13.0的层次聚类分析功能对临夏州目前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定量化分类;在兼顾乡级行政界线完整和区域连续性以及临夏州日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对分类结果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分区方案,并提出差异化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