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地球科学   37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61.
潮流在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玉荣 《海洋通报》1999,18(2):1-10
长江三角洲为巨型潮控三角洲,探讨潮汐,潮流在其形成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为我国东部地区海陆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典型实例。数值模拟了冰兵期最大海侵时渤,黄,东海的潮汐,潮流,计算了此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区的泥沙输运场并根据泥沙输运率散度划分了海底冲淤区。  相似文献   
362.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定量描述粮食产量对土地资源波动响应的程度对理解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生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生产相关性及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分析粮食生产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粮食产出与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强相关性,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粮食安全敏感系数在不同时间段呈规律性变化,且在波动中平衡,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63.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区域可达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张莉  陆玉麒 《地理学报》2006,61(12):1235-1246
对于给定的区域而言,区内任意一点可达性的评价应当是区内可达性和区外可达性的综合评价。利用MapX控件和Delphi编程工具,开发了基于时间最短的区域可达性计算与分析信息系统,生成了可达性的分值扩散图。基于长江三角洲的陆路交通网,从时间距离的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内16个地级市目前和未来的区内可达性和区外可达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区域可达性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的扇状辐射,可达性最好的是上海和嘉兴,可达性最差的是台州和南通。随着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内所有城市的区内可达性都有了提高,尤其是绍兴、宁波和泰州,区内可达性减少了1h,其余城市区内可达性平均减少了25 min。随着南通洋口港的建成,长江三角洲境内江苏城市以海港为节点的区外可达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到达海港的平均时间减少了近1h。  相似文献   
364.
1 Introduction Global warming and the global-warming-related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scientists, the public and governments of countries. In the coming century anthropological activities may result in further …  相似文献   
365.
长江三角洲人口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闫东升  孙伟  孙晓露 《地理科学》2020,40(8):1285-1292
运用重心、人口密度及相对变化率、空间计量等方法,对长江三角洲人口分布格局演变、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0—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方向的变化,表征人口分布格局转变,而迁移速度趋缓表征了区域发展向稳态的转变;② 在人口密度分布呈现相对稳定的区域差异基础上,时空演变从2000—2012年上海、苏南显著的增加与苏中、苏北、安徽部分城市的下降,向2012—2018年部分欠发达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转变。③ 空间计量回归表明,在人口集聚的“马太效应”下,驱动因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市场力量的趋强、政府影响的弱化,另一方面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也带来空间溢出效应的增强。  相似文献   
366.
陈雯  王珏  孙伟 《地理学报》2019,74(2):312-322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地区应对全球化、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政府又在促进区域合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博弈论和政府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利益相关者和成本收益分析法,提出共享型、损益型、比较利益型三种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及其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并据此考察中国区域合作典范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交通、环境三个关键领域的合作博弈案例,深入阐释基于成本—收益的政府不同合作模式的合作动力、行为及其策略等,使之丰富区域一体化和城市政府合作等研究,也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67.
长江三角洲生态用地破碎度及其城市化关联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苏伟忠  杨桂山  甄峰 《地理学报》2007,62(12):1309-1317
破碎化是当今地表自然景观演化的重要形式。基于县(区) 行政单元,利用GIS 技术和景观生态方法,定量探讨了长江三角洲生态用地破碎分区及其城市化关联,研究结论有:① 建立了生态用地破碎度综合模型,并与城市化规模和空间构型等参数聚类,将全区划为2 个 高破碎区、3 个中等破碎区和2 个低破碎区;② 基于区县尺度和30 m 分辨率影像的生态用 地破碎度是城市化、生态用地特征及其他干扰源的综合表现,与城镇化水平和城镇用地比例 等规模参数相关性不明显,相关系数分别为0.303、0.432,但与城镇用地聚合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07;③ 破碎分区及破碎度的城市化关联为不同生态用地空间战略的选择提供依据,对面向生态保护的城市化空间引导和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8.
江绪先 《地理教学》2022,(13):35-39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项目化学习载体,构建“整合化、结构化、进阶化、生成化、全程化”学程,围绕“水——江河湖海湾”创设大情境,设置“定位水之长江三角洲、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成市”的驱动任务群,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69.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地区植被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过程对植被初级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用地扩张对植被初级生产力的直接影响分析,而较少关注其间接效果。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别从地区尺度和城市尺度分别分析了2000-2013年植被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探讨了其与气温、降水量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地区尺度上,2000-2013年长江三角洲植被初级生产力呈现不断增加,其中城市建成区植被初级生产力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城市尺度上,城市建成区内植被初级生产力主要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其外围缓冲区内则与此相反。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这可能与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断增加,及快速的城市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370.
晚更新世南黄海西部陆架的古长江三角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更新世气候的冷暖交替引起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与上升,在南黄海地层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海陆交互式沉积层。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对南黄海西部近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的地震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探讨了晚更新世两个海进层序中古三角洲的划分及其地震相特征,认为晚更新世南黄海古三角洲可分为4个较大的期次。根据沉积物特征分析判断4期古三角洲均为古长江形成,各期三角洲相互叠置,范围、厚度及扩建方向均有不同,各期古长江三角洲与海平面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