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37篇
地球科学   11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介绍了海洋锋的特点和本文选用的资料源,详细研究了海洋锋检测算法,给出了梯度和锋线检测结果,最后分析了东海黑潮锋季节变化规律,为基于海温遥感资料的海洋锋检测方法业务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两参量的海面阻力系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炳祥 《海洋与湖沼》1997,28(1):96-103
从风浪的能量平衡方程出发,引进若干风要素与波要素以及波要素之间的定性关系,经演算可导出海面阻力系数(Cp)或是风速(U)和波龄(β)或是U和波高(H)的函数,然后沿用最小二乘法,终将得出4组12个回归方程。当β(或β)或H为某一给定值,惟有U为唯一参量时,所提各式均可简化为非线性方程:CD=a+b,U+c.U^2;式中a,b和c为三个经验系数,就所检验的例子而言,本文的结果与实际的符合前人的为好。  相似文献   
43.
蒸发波导是一种特殊的大气波导,在其中传播的电磁波信号会被陷获在近海大气层中,实现超视距传播。受海表面温度、湿度、风速、微波频率等因素的影响,海洋蒸发波导环境中的微波传播特性起伏变化很大,规律十分复杂。以往的工作主要通过计算这些气象因素对蒸发波导条件下大气折射率剖面的影响来分析它们对路径损失的作用,其结果与实验数据仍有较大差异。本文在一定的蒸发波导条件下,利用一维分形海面模型产生海面"地形",将其作为抛物方程电磁波传播模型的边界条件进行计算,得到相应的路径损失,并与传统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蒸发波导高度、不同频率及不同接收天线高度时的数值模拟情况,可为舰艇通信系统或者雷达系统的设计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44.
根据2010—2015年上海某远洋渔业公司在毛里塔尼亚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研究毛里塔尼亚海域底拖网头足类渔场与表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均值(SSHA)、水深等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头足类渔场分布与SST、SSHA、水深等因子关系密切,各月作业渔场的适宜环境范围有一定的差异;作业渔场分布在SST为15~28℃的海域,最适SST范围为16~22℃;作业渔场分布在SSHA为-50~10 cm的海域,最适SSHA范围为-20~-40 cm和-10~10 cm;作业渔场分布水深为10~90 m的海域,最适水深为50~70 m。  相似文献   
45.
综合近几年海道测量水位改正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海洋测量信息处理工程"软件系统为基础平台,根据直观性、通用性、可靠性等基本原则,开发了适用于单波束、多波束多种测深数据接口的海道测量水位改正通用软件,并从内、外符合精度方面对软件的水位改正效果进行了检验评估。  相似文献   
46.
基于GIS的自适应三维古海面-地面演变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设计了基于GIS的具有"自适应"功能的三维古海面-地面演变模型.该模型可以动态演绎沿海地区"沧海桑田"的变化景象,并且可以运用历史资料及专家知识,对海面-地面变化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来对模型的一系列控制参数进行自动半自动的修订,然后重新进行海面-地面演变的动态模拟,直到更趋近于真实的历史演变过程,从而实现...  相似文献   
47.
孟文  吴国雄 《大气科学》2000,24(1):15-25
首先应用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的多年积分的结果,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SST和纬向风场进行分析,发现在模式中也同样存在与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相似的“印太齿 轮式耦合”。基于此,设计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纬向风应力异常的4组敏感性试验, 去研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太平洋或印度洋上的大气异常 信号通过印-太齿轮组合(GIP)作为桥梁(atmospheric bridge),影响到另一地的海气 相互作用,从而将太平洋上的ENSO类年际变率信号与印度洋环流和亚洲季风纬向分量的变 化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8.
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变化与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方法分析了1948年1月—2002年12月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SVD第1对异类相关分布型反映出,当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减弱)时,Namias海区海温升高(降低),而加利福尼亚海流区海温降低(升高)。SVD第2对异类相关分布型表明,当阿留申低压加深、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气压升高时,黑潮暖流区海温升高,而北太平洋高、低纬海温降低;反之亦然。时滞相关表明,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超前海温1个月的相关最好,海温变化对大气环流异常分布型具有维持作用。NCAR CCSM3模拟结果很好地验证了上述结论,即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NPO(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与北太平洋海温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9.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NCARCAM3,进行22a(1979—2000年)、每年8个初值的集合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观测海温强迫下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夏季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潜在可预报性总体偏低,在中国区域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850hPa纬向风场、对流层500~200hPa平均温度场和500hPa位势高度场在低纬度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明显高于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东亚大部分地区大于0.5,尤其华南地区大于0.7。夏季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关系密切。与正常年份相比,在夏季南海海温偏暖或者偏冷年,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  相似文献   
50.
The characteristic changes of South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s) for the period January 1979 to December 2011, during which the 1990s Pacific pan-decadal variability (PDV) interdecadal regime shifts occurred, were examin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monthly mean SSTA for two sub-periods: January 1979 to December 1994 (P 1) and January 1996 to December 2011 (P2). Both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leading EOF mode for P1 and P2 showed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leading EOF changed from a tripolar pattern for P 1 (EOF-P 1) to a dipole-like pattern for P2 (EOF-P2). Besides, EOF-P 1 (EOF-P2) had significant spectral peaks at 4.6 yr (2.7 yr). EOF-P2 not only had a closer association with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but also showed a faster response to ENSO than EOF-P1 based on their lead-lag relationships with ENSO.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SO, the South Pacific SSTA associated with ENSO for both PI and P2 showed a significant eastward propagation. However, after the peak of ENSO, EOF-P1 showed a stronger persistence than EOF-P2, which still showed eastward propagation.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STA associated with the whole process of ENSO evolution during P1 and the SSTA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SO during P2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ocean-to-atmosphere forcing, but the SSTA associated with the decay of ENSO shows the phenomenon of atmosphere-to-ocean forc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