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2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西藏高原农户的投资行为——以达孜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慎强  刘伟 《山地学报》2001,19(3):243-247
根据农户调查资料和有关的统计数据对西藏达孜县农户的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县农户的投资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较低;在直接投资中,又以家庭经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主;农户对科技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投资较少,而对宗教信仰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多;其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其次是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国家财政拨款所占的比重不大;受投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该县农户的投资效益基本上呈农年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62.
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分析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机理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西省丰城市梅林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与退耕还林实施力度、退耕地收入与退耕还林后补偿比重成正相关,与退耕补偿年限成负相关;(2)农户水土保持投入减少反映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从农业为主的收入阶段向以非农业或农业与非农业收入为主的阶段转变;(3)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以效益引导型为主。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3.
《地理教学》2006,(4):46-47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农家谚语。然而,有关专家对农户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我国80%的农户习惯于凭传统经验施肥,全国有1/3的农户施肥量超过所种庄稼的需要量;随着农民对种地投入的增加,农村“施肥过量,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64.
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 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李小建 《地理学报》2002,57(4):459-468
根据对河南西部山地丘陵区10个县(市)332家农户的调查分析,欠发达农区制约区域发展的农户行为包括:(1)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具奶大局限性;(2)农户收入严重依赖自然条件;(3)条件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意识障碍,农民对非农业参与意识不强;(4)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且贷款多为维持日常生活需要;(5)农户更加期望用新增加的收入改变家庭生活状况,而不是发展生产。进一步的量化模型分析,揭示了农户收入在山区,丘陵和平原环境下受相关变量影响程度的差异,以及自给性与商品性生产不同比例农户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文章讨论了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发展问题,并基于对农户行为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路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5.
王娅 《中国沙漠》2021,41(6):179-186
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区地形、气候、植被过渡带的宁夏盐池县是典型的农牧生产和生态敏感区。基于农户视角,应用目标-过程-结果-调控四维分析框架(TPOA)和问卷数据,分析禁牧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适时调整问题,对于全面了解禁牧政策的实施效用、制定相应的调控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为北方农牧交错区禁牧的适时调整与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案例支撑。禁牧政策实施中,60.40%、55.38%和11.83%的受访户分别采取了扩张型、调整型和收缩型适应策略,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提高,夜间偷牧现象普遍,存在饲草缺口大、养殖成本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市场监管难等困境。该政策的实施实现了盐池当地草原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逆转,38.79%的受访户认为禁牧政策确实“达到了”生态恢复的预期目标,60.87%的农户对草原补奖表示满意,46.09%的受访户认为禁牧政策亟待调整,可从提高禁牧补偿标准、生态适宜地区适当开牧、延长补助期限等方面着手。将TPOA框架应用于禁牧政策效果评价中,为评价生态政策的实施绩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6.
利用青岛市黄岛区和即墨区10个村庄共213个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Logistic模型从秸秆还田、农家肥还田以及可降解农膜和绿色农药使用等方面考察农户对不同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响应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响应的影响因素确有差异。其中,施用绿色农药由农户资金情况主导,秸秆还田受种植结构和政策宣传影响较大,农家肥还田对土地规模要求较高,可降解农膜使用受种植结构影响较大。(2)户主和家庭特征对农户响应行为影响显著。(3)宣传与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户采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尤其是农户参与秸秆还田方面。针对结论提出了加强政策宣传与支持、开展专项教育培训、建立专项金融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7.
侯彩霞  周立华  文岩  陈勇 《中国沙漠》2018,38(4):872-880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002年起国家全面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在草原破坏严重的地区实施禁牧政策。政策实施后,草地生态明显恢复。作为草原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和禁牧政策的最直接承受者,农户对政策的适应性直接影响政策的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可持续性。基于宁夏盐池县入户调查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生态环境效应感知以及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感知,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应对策略,探讨了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盐池县社会-生态系统尚处于不理想的系统稳态,生态系统恢复明显,但社会系统的适应性较低。农户普遍认为禁牧政策实施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但对禁牧政策满意度感知处于中等水平,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的感知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生计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性感知差异较大。(2)不同类型农户采取不同适应策略应对禁牧政策实施造成的影响。纯农户适应策略以收缩型为主,兼业户和非农户以调节型为主,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农户以收缩型为主,高收入农户以调节型为主。(3)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成本、自我效能和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是影响农户适应性策略类型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8.
陈琼  蔡运龙  刘峰贵  魏晓燕  周强  张海峰 《地理研究》2018,37(12):2447-2458
耕地非农转换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并对城乡不同农户产生差异性影响。立足农户层面,针对耕地非农转换过程的特征,建立多元情景,分析基于农户视角的耕地非农转换价值及差异性,构建农户的耕地非农转换态度模型。并以西宁市市区为例,完成22个村812户农户的入户调查,建立了耕地征用程度、土地开发方向、空间区位和城市位置4个分析框架,形成13种情景农户的耕地非农转换价值及态度模型。结果表明:农户的耕地非农转换价值内容呈现多元化特征,影响农户征用态度和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较为复杂多样,经济来源增加成为耕地非农转化农户生活满意度和征用态度模型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提高对耕地价值的全面系统认知,可为丰富和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9.
自2000年以来,中国草原牧区实施的一系列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引起了草地利用方式和农牧民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农牧户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主体,其认知态度与行为选择将直接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对草原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影响。以黑河上游肃南县干旱区草原为例,选取了自由放牧区、半农半牧区和舍饲养殖区三个不同类型牧区,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PRA),分析了农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认知情况和实施效果及其在当前政策背景下倾向性的草原放牧措施。结果表明:(1)相对宽松的草地资源约束使自由放牧区内农牧民的草原保护政策认知水平较高,58.1%的农牧户对季节性休牧和补贴数额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存在超载放牧现象。(2)半农半牧区和舍饲养殖区农牧民对草原保护政策的认知水平偏低,同时,舍饲养殖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使该趋势进一步加剧,71.7%的农牧户响应禁牧政策的积极性不高且认为禁牧补贴数额不合理。建议从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细化草原补奖标准和调整草地资源约束的角度因地制宜采取配套措施,实现保护生态和农牧民增收双目标。  相似文献   
70.
探索影响农户撂荒的因素,是针对性地开展生态脆弱地区土地管理政策调整的基础。本研究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地貌类型的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评估框架、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多利益相关者角度开展调研,并结合长时序农户调研统计数据,从多时空维度对影响农民撂荒决策的潜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社会维度中,对撂荒决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邻居的影响,这是偏远地区农民的从众心理和撂荒地对周边农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2)经济维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地生产力、种植成本和粮食价格等。(3)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道路可达性、坡度和地形起伏等,其中丘陵山区农户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为敏感。本研究描绘了黄土丘陵沟壑地区耕地撂荒与区域利益相关者交互响应的综合画像,为探索遏制撂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路径提供了参考,并为进一步开展撂荒行为的空间变化模拟与管理决策支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