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31篇
  免费   929篇
  国内免费   1743篇
医药卫生   26703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309篇
  2015年   371篇
  2014年   587篇
  2013年   668篇
  2012年   930篇
  2011年   1285篇
  2010年   1264篇
  2009年   1311篇
  2008年   1487篇
  2007年   1477篇
  2006年   1434篇
  2005年   1842篇
  2004年   1306篇
  2003年   1428篇
  2002年   1229篇
  2001年   1311篇
  2000年   937篇
  1999年   967篇
  1998年   1083篇
  1997年   988篇
  1996年   1065篇
  1995年   867篇
  1994年   588篇
  1993年   380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71.
聚合酶链反应在诊断结核性胸膜炎中的价值姜艳,谭玉芹,鞠吉雨,冯永堂,王健(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261042潍坊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聚合酶链反应(PCR)是具有灵敏、快速、特异的一基因诊断技术。我们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水标本行PCR结核菌检测,同时用胸...  相似文献   
72.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在mRNA水平检测T淋巴细胞受体α链可变区基因表达为例,介绍用~(32)P标记的人工合成寡核苷酸探针对PCR产物特异性作阳性证实的方法。该法以干琼脂糖凝胶作为支持物、相对较为简便和省财。用Ca探针以干凝胶作支持物的杂交结果,证实29个Vα基因的PCR扩增中物均为特异性的,放射自显影的带型与位置和溴乙锭染色所示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73.
74.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胃癌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及与其它临床参考指标的关系。方法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8枚胃癌胃周淋巴结癌胚抗原(CEA)mRNA基因表达,同时比较RT-PCR与免疫组化(IHC)方法的检测敏感性。结果 CEAmRNA RT-PCR是一种很敏感的方法,可以检测1/10^6个转移的癌细胞;检测19例胃癌患者取材的68枚胃周淋巴结,IHC阳性率28%(19/68),RT-PCR阳性率57%(39-68),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RT-PCR阳性率与胃部临床参考指标密切相关,且随着病期进展而增大。结论 CEA mRNA RT-PCR是比免疫组化更敏感的方法,可以预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能够有效地避免已有微小转移的患者被漏诊。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乳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 79例术前乳腺肿瘤细针穿刺活检标本和大体标本的端粒酶活性 ,并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 .[结果 ]乳腺癌 6 5例中穿刺组织端粒酶呈阳性的为 5 7例 ,阳性率为 88% ;大体组织端粒酶呈阳性的为 5 4例 ,阳性率为 83% .淋巴结转移者端粒酶活性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乳腺良性疾病 14例中端粒酶呈阳性的为 2例 ,阳性率为 14 % .[结论 ]术前乳腺肿瘤穿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利于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建立并评价等位特异多聚酶链反应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耐利福平基因rpoB突变的方法。方法 设计与rpoB基因突变后的碱基配对的引物用于扩增突变基因,建立AS-PCR检测rpoB基因突变的方法,并对58株结核菌进行了检测。结果 AS-PCR检测结核菌耐利福平相关基因rpoB的敏感性为77.3%,特异性达91.7%。AS-PCR检测rpoB基因,有1628A→T、1657C→T,G和1673C→T突变分别占耐利福平结核菌株的18.2%,22.7%和36.4%。检测rpoB突变与MIC测定RFP耐药率和PCR-SSCP检测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6.2%和74.1%。检测试验可在3-4h内完成。结论 AS-PCR方法是检测结核菌耐利福平基因突变的敏感和快速方法,可在临床实验室使用并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7.
母体血浆中游离胎儿DNA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从孕妇血浆中检测胎儿DNA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新方法。方法:对30例孕7-41周妇女血浆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特异性扩增的胎儿基因为Y染色体上的DYZ1位点,扩增片段的大小为149bp。30例孕妇血浆均经过酚-氯仿法提取DNA作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结果:20例妊娠男性胎儿孕妇中有17例出现DYZ1基因扩增条带,检出率为85.0%。10例妊娠女性胎儿孕妇中未出现阳性扩增条带,无假阳性结果。本研究中早、中、晚孕期性别符合率分别为80%、80%、90%,总符合率为85%。结论:使用酚-氯仿法提取血浆中的DNA,可以提高模板的浓度和纯度,改善PCR条件,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作为无创性产前诊断方法有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8.
目的:前期实验已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优越。观察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5-羟色胺1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5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选用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模型对照组只造模,不作其他处理;针刺治疗组造模后进行针刺;针刺预防组针刺后造模电刺激20min。针刺方法:针刺大鼠双侧太冲、阳陵泉穴20min。采用疏密波,电流强度0.3~0.6mA,留针20min,1次/d,共5次。②实验完毕后取脑干及三叉神经节匀浆,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5-羟色胺1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结果: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针刺预防组各9只,共脱失3只。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5-羟色胺1FmRNA表达显著减弱(P<0.01)。②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明显减弱(P<0.01),5-羟色胺1F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针刺调控5-羟色胺1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可能是针刺防治偏头痛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Ⅰ型、Ⅱ型受体阻断剂和钙调神经磷酸激酶(CaN)的阻滞利环胞素A(CsA)对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将一定浓度的AngⅡ(10^-9~10^-5mmol/L),和AngⅡ10^-6mmol/L加上不同阻滞剂losartan、PD123319、环胞素A(浓度均为10^-5mmol/L)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刺激48h,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印迹方法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FN)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体外成功地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经AngⅡ刺激48h后,FN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增高程度与AngⅡ浓度呈正比;加入losaartan和环胞素A后,FN原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单用AngⅡ组下降,而加入PD123319后,FN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单用AngⅡ组无明显改变。结论:AngⅡ可促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FN合成,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作用主要通过AngⅡ的Ⅰ型受体介导完成,该作用可能与Ca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0.
微小病毒B19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的病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懿林  石军 《新医学》2004,35(2):89-90
目的:探讨人类微小病毒(human parvovirus)B19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关系.方法:对2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病例组)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PCR进行抗人类微小病毒B19-IgM和人类微小病毒B19-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测定,另设28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人类微小病毒B19-IgM或人类微小病毒B19-DNA阳性6例(23%),而对照组只有1例(4%)人类微小病毒B19-DNA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与过敏性紫癜有一定关系,可能是其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