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77篇
  免费   4202篇
  国内免费   977篇
医药卫生   52756篇
  2024年   288篇
  2023年   924篇
  2022年   936篇
  2021年   1015篇
  2020年   1185篇
  2019年   929篇
  2018年   732篇
  2017年   984篇
  2016年   1275篇
  2015年   1568篇
  2014年   2728篇
  2013年   2909篇
  2012年   4059篇
  2011年   4223篇
  2010年   4110篇
  2009年   4324篇
  2008年   3977篇
  2007年   3480篇
  2006年   3227篇
  2005年   2446篇
  2004年   1679篇
  2003年   1105篇
  2002年   1122篇
  2001年   868篇
  2000年   444篇
  1999年   513篇
  1998年   445篇
  1997年   281篇
  1996年   300篇
  1995年   165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MSCT在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4例常规X线平片或临床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MSCT扫描,并对图像进行MPR、SSD和VR重建,对骨折的部位、范围、碎骨片的数量或骨折程度、胫骨平台受累情况、手术入路、骨质疏松程度及骨组织的缺损等做出评价。骨折的分型根据Swiss AO-ASIF法。结果:24例患者中有19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轴位MSCT和MPR、SSD及VR重建图像综合做出的诊断一致。结论:MSCT及其MPR、SSD、VR重建技术对于胫骨平台的骨折分型及术前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以气胸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支气管癌X线漏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支气管镜检查的普及,原发性支气管癌(肺癌)的诊断多不难。胸部X线平片作为方便的检查方法,对肺癌的诊断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因X线分辨率较低,特别当心影、肋骨、膈肌重叠时,X线检查易出现失误。我院1990~2001年收治的肺癌合并气胸的患者中,有3例首次胸部X线片仅诊断为气胸,遗漏了肺野内异常病变征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3.
腔隙性脑梗死的MRI与C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比较MRI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形态大小、部位、数量进行统计。结果:①120例行MRI检查患者共发现病灶890个,最多见于豆状核(占40.8%),其次为放射冠、丘脑、内囊、尾状核、桥脑,可为圆形、椭圆形、条索状病灶。②32例既做CT,又做MRI患者中,MRI检出的病灶数为CT的5.1倍,其中绝大多数CT漏检病灶直径≤5mm或位于幕下。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常为多发,且第一次临床发病时多数患者颅内已存在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②腔隙性脑梗死灶易为CT忽略,尤其是幕下病灶或≤5mm的病灶,这是造成既往文献报道腔隙性脑梗死好发部位差异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③尽管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较小(≤10mm),但大部分(60.0%)急性期存在在周边水肿,需要相应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4.
彭晋  吴贵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8):826-826,833
患者男性,29岁。因体检发现纵隔肿物17天入院。无胸、背痛及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无咳嗽、咳痰及咯血。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胸透及胸部CT:右后下纵隔类圆形占位,密度较均匀,CT值20~22HU,肿物不随呼吸运动活动。CT诊断:右后下纵隔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图1,2)。于全麻下行右后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右后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讨论:纵隔支气管囊肿属先天性异常,为前肠囊肿的一种,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大部分位于气管、支气管周围,多在隆突下和右气管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胸痛,无症状…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分析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 总结35例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脑梗死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6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定标准,治愈17例、中残8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其中死亡者均为成年人,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结论 脑外伤患者术后容易并发脑梗死.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6.
鼻咽癌CT灌注成像及其生物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鼻咽癌CT灌注值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肿瘤分期的关系,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鼻咽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9例鼻咽部CT灌注检查中,鼻咽癌组30例,鼻咽癌放疗后组14例,正常鼻咽部5例,测量鼻咽癌和鼻咽黏膜位置的血流量(BF)、最大强化指数(PEI)、峰值到达时间(TTP)及血容量(BV)作为灌注指标,其中16例鼻咽癌活检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CD34单抗染色后,Weidner方法计数MVD。各组灌注值比较行方差分析,CT灌注值、肿瘤分期与MVD之间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49例中1例鼻咽癌灌注检查失败。鼻咽癌组(29例)肿瘤CT灌注值BF为(48.6±16.9)ml·100g^-1·min^-1,PEI为(32.3±7.9)HU,TTP为(17.5±4.9)s,BV为(12.8±4.4)ml·100g^-1;正常对照组(5例)BF、PEI、TTP、BV值分别为(15.9±5.9)ml·100g^-1·min^-1、(12.6±1.3)HU、(22.6±6.9)s、(3.5±0.5)ml·100g^-1;鼻咽癌放疗后组(14例)BF、PEI、TTP、BV值分别为(25.2±7.0)ml·100g^-1·min^-1、(19.8±5.9)HU、(22.6±4.3)s、(6.1±2.4)ml·100g^-1,三组各灌注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鼻咽癌组(29例)中TNM分期(其中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0例,Ⅳ期7例)与PEI和BV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48和0.50),与BF和TTP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23和0.22);16例鼻咽癌MVD为(30.8±12.6)个/高倍镜视野,与其BF(51.4±17.0)ml·100g^-1·min^-1、PEI(33.2±9.6)HU和TTP(16.3±4.1)8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85、0.60和0.78),与BV(13.2±5.6)ml·100g^-1弱相关(r=0.48)。结论鼻咽癌有着特征的CT灌注表现,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灌注值可以反映鼻咽癌微血管密度特征,PEI和BV值与鼻咽癌的TNM分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靶心图上心肌灌注缺损区定量分析方法的可靠性、重复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住院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45和90d行^99Tc^m-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在靶心图上勾画缺损区(在左心室靶心图中放射性计数低于40%的区域),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不同操作者所得ROI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P〉0.05)。(2)治疗后45d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治疗前缩小3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5);治疗后90d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治疗后45d缩小1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缺血心肌的恢复有一定疗效,能够缩小梗死面积,且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AMI的疗效在移植后早期(45d内)即有体现。(3)面积百分比是观察心肌灌注变化的重要定量指标。结论 该方法对心肌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能准确定量;对评价AMI骨髓于细胞移植术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8.
脊索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瘤42例,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脊索瘤23例(54.8%),骶尾部脊索瘤18例(42.9%),外周脊索瘤1例(2.3%)。平片可见颅底及骶尾部溶骨性骨质破坏;CT扫描脊索瘤特征性地表现为斜坡和骶尾部膨胀性软组织肿块伴相应部位广泛溶骨性骨质破坏;MRI扫描对病变范围的显示优于CT。结论脊索瘤有较为典型的好发部位,MRI表现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螺旋CT及三维重建对寰枢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二维(2D)及三维(3D)重建,分析其CT、2D及3D征象。结果:寰枢椎骨折23例,其中寰椎骨折5例,枢椎椎体6例,椎弓5例,齿状交7例;寰枢关节脱住9例。CT结合2D及3D重建确诊病例中,依据X线正确诊断仅23例,准确率为71.9%。结论:螺旋CT及三维重建是安全准确诊断寰枢推骨折及脱位并确定其类型的较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Le Fort型骨折的CT表现及其分型。方法对62例Le Fort型骨折患者进行薄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组分析。结果在62例中,Le FortⅠ型10例,Ⅱ型9例,Ⅲ型8例,复合型35例(其中Ⅰ+Ⅱ型18例,I+Ⅱ+Ⅲ型7例,Ⅱ+Ⅲ型10例);55例同时伴发颌面部其他骨折。Le Fort型骨折在二维CT上表现为颌面部多发且杂乱的骨折,虽然在发现细小和深部结构的骨折方面优于三维CT成像,但难以作出Le Fort型骨折的诊断;三维CT成像能清晰立体地显示Le Fort型骨折的整体形状及走向,并可明确作出分型。结论三维CT成像是Le Fort型骨折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细小骨折诊断不如二维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