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30篇 |
免费 | 1637篇 |
国内免费 | 515篇 |
学科分类
医药卫生 | 290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8篇 |
2024年 | 307篇 |
2023年 | 361篇 |
2022年 | 591篇 |
2021年 | 880篇 |
2020年 | 871篇 |
2019年 | 760篇 |
2018年 | 967篇 |
2017年 | 995篇 |
2016年 | 1092篇 |
2015年 | 989篇 |
2014年 | 2066篇 |
2013年 | 1911篇 |
2012年 | 2131篇 |
2011年 | 2225篇 |
2010年 | 1681篇 |
2009年 | 1391篇 |
2008年 | 1273篇 |
2007年 | 1316篇 |
2006年 | 1186篇 |
2005年 | 1031篇 |
2004年 | 748篇 |
2003年 | 670篇 |
2002年 | 581篇 |
2001年 | 478篇 |
2000年 | 363篇 |
1999年 | 312篇 |
1998年 | 238篇 |
1997年 | 203篇 |
1996年 | 175篇 |
1995年 | 157篇 |
1994年 | 144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73篇 |
1991年 | 99篇 |
1990年 | 80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59篇 |
1984年 | 52篇 |
1983年 | 38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27篇 |
1978年 | 23篇 |
1977年 | 17篇 |
1975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81.
丹参注射液减轻腹透液致大鼠腹膜结构和功能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腹透液(peritoneal dialysis solution,PDS)致大鼠腹膜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的影响及与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和紧密连接相关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的关系。方法:56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5%PDS组、4.25%PDS组、1.5%PDS+1%丹参组、4.25%PDS+1%丹参组、1.5%PDS+2%丹参组和4.25%PDS+2%丹参组。腹膜透析液大鼠腹腔注射8周后,检测腹膜透析超滤量、腹膜对物质的清除率和腹透液漏出蛋白含量;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腹膜结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腹膜AQP-1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腹膜间皮细胞ZO-1和AQP-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5%PDS组和4.25%PDS组大鼠腹膜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包括腹膜病理的改变明显,超滤量减少(P〈0.05),对肌酐和葡萄糖清除能力下降(P〈0.01),AQP-1蛋白表达增加(P〈0.05);1.5%PDS+2%丹参组和4.25%PDS+2%丹参组大鼠腹膜结构和功能较单纯腹透液组改善,表现为病理改变缓解,腹膜超滤量以及肌酐和葡萄糖清除率提高。与1.5%PDS组比较,1.5%PDS+2%丹参组腹膜AQP-1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能通过下调AQP-1蛋白表达拮抗腹透液对腹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不同剂量氯胺酮(Ketamine)对趾部切口痛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麻醉下鞘内置入聚乙烯导管并固定,7 d后按Brennan法制备趾部切口疼痛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K1、K2、K3组,每组12只。K1组、K2组和K3组在切口后30 min鞘内分别注射氯胺酮5μg、50μg和100μg,连续7 d,对照组在切口后30 min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10μL。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1 h、手术后1,2,3,5,7 d在用药后30 min测定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累积疼痛评分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各组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累计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K1组上述各个时间点的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累计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和K1组相比,K2组和K3组上述个各时间点的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显著延长、累计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鞘内注射氯胺酮5μg无明显镇痛作用,而氯胺酮50μg或100μg则有明显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83.
目的对体外助孕治疗周期中存在不受精可能且上游有效精子数量不低于500万的夫妇分半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探讨是否存在分半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指征选择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3月~2007年6月接受体外助孕的夫妇中选取符合指征周期,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同一周期取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IVF与ICSI治疗。卵裂球≥5个且卵裂球碎片<50%的胚胎为可用胚胎。结果共有94周期进入分半治疗周期,其中常规IVF受精失败或低下(LFR)22周期(23.40%);同期常规IVF治疗530周期,其中LFR 36周期(6.79%);两者有显著差异(P=5.26×10-6)。94分半周期共获1 596枚卵子,其中行常规IVF 781枚,受精率55.19%;行ICSI 815枚,MⅡ616枚,受精率72.02%;两者有显著差异(P=2.59×10-12)。94周期卵裂983枚,可用胚胎554枚,临床妊娠率为35.71%。结论存在同一治疗周期分半进行常规IVF与ICSI的指征和必要性,可明显减少不受精情况的出现;对常规IVF与ICSI均受精的周期,可选择移植常规IVF胚胎,减少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风险。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配合放、化疗能否提高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方法将10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A组为对照组(单纯放、化疗);B组为治疗组(艾迪注射液加放、化疗)。放疗均采用西门子MEVATION型直线加速器高能X线常规照射,每周5次,每次2GY放疗总量达60~70GY。化疗采用PF方案,放疗前先行一周期化疗,放疗结束一周后开始按计划每21天给予一周期化疗,共3周期。治疗组于放、化疗同步加用艾迪注射液50ml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入,1次/d,连续2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近期有效率治疗组为54.7%(29/53),对照组为50.9%(27/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艾迪注射液与放化疗联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可降低放化疗对患者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研究双黄连注射液和三黄胶囊的抗炎、促进肠蠕动作用及对肠粘连形成的影响.方法 观察双黄连注射液、三黄胶囊或两者联用对山莨菪碱所致小鼠肠蠕动减慢模型、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模型、大鼠肉芽肿模型及大鼠肠粘连模型的作用.结果 三黄胶囊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可显著促进小鼠小肠蠕动(P<0.05 );而双黄连注射液对小肠蠕动无明显影响.双黄连高剂量组、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对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明显作用(P<0.05);三黄胶囊对毛细血管通透性也有明显抑制作用.三黄胶囊及双黄连组与模型组比较,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三黄胶囊加双黄连组抑制大鼠肠粘连作用最明显(P<0.05 );三黄胶囊单独应用也有一定作用,而双黄连注射液单独应用对粘连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结论 三黄胶囊对小鼠小肠蠕动具有促进作用,双黄连注射液及三黄胶囊均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及棉球肉芽肿的形成,双黄连注射液与三黄胶囊联合用药可明显抑制肠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86.
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92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即根据病情常规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或硝酸类药物等;杏丁组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杏丁注射液,用法为20ml杏丁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疗程。结果:杏丁组治疗后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杏丁组在治疗后平均心肌缺血总时间明显减少而平均心肌缺血减少时间明显增加(P〈0.01),在降低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方面,杏丁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7.
急性胰腺炎中参附注射液的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的作用.方法:将86例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则在此方案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5~10天,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多项观察指标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能通过改善胰腺微循环,促进胰腺组织的修复,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减轻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对胰外器官的损害,从而快速改善病人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8.
89.
90.
[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地塞米松注射液、654-2注射液、香丹注射液静脉用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注射液局部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疗。治疗组51例,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甙钠注射液静滴、五味消毒饮加减、针灸、电针及早期功能锻炼。15d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4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4%。对照组痊愈28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00%。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把传统治疗方案与现代治疗理念和康复训练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方法简便、疗效显著,疗程短,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