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91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目的回顾性研究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前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3月就诊泉州解放军180医院眼科医院确诊为AMD的患者10例(12只眼),行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玻璃体内腔注射治疗。采用Spectralis OCT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患者黄斑水肿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内的短期随诊观察,6位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获得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治疗1个月后均较治疗前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Spectralis OCT的Eye Tracking技术可在随访时精确定位视网膜同一点进行重复扫描,在AMD治疗随访中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852.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变化,评价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我科确诊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CNV)、高度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MCNV)的病例共17例(18只眼).患者自愿决定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治疗或康柏西普(0.5 mg/0.05 ml)治疗,采用1+PRN治疗方案,注射后1个月复查.是否再次注药则依据OCT复查结果以及视功能情况而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d、1个月、末次治疗后1月门诊随访;观察BCVA、眼压、mfERG变化.结果 首次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BCVA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眼压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mfERG的ring1、2、4振幅密度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P<0.05);Ring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62),末次治疗后1个月ring3振幅密度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Ring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月振幅密度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02),末次治疗后1个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35);Ring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191,P=0.114).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能改善ICNV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BCVA及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且并不影响眼压的变化.mfERG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出黄斑区视网膜功能.  相似文献   
853.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确诊为 PDR的患者79例79眼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是否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例40眼、对照组39例39眼。试验组术前3d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05mL(0.5mg),然后行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直接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眼压、术后并发症。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分别为0.25±0.18和0.15±0.12,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试验组为25.26±10.31min,而对照组为41.12±13.54min(P<0.05)。试验组术后3d眼压0眼升高,而对照组眼压Tn+1为5眼,占12.8%(P>0.05),术后随访期内,试验组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行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为1眼,而对照组再出血8眼,其中4眼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需要再手术。结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术前玻璃体腔注射0.5 mg康柏西普可以显著提高视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对术后腿压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54.
目的观察痹祺胶囊联合依那西普注射液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20年6月天津市北辰医院接收的1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根据信封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皮下注射依那西普注射液,25mg/(kg·d),2次/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痹祺胶囊,1.2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症状量表评分、血清因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5.00%)高于对照组(63.33%)(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ath强直性脊柱炎计量学指数(BASM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评分(BASF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评分(BASDAI)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VAS、BASMI、BASFI、BASDA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ESR、hs-CRP、TNF-α、IL-1β、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痹祺胶囊联合依那西普注射液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可改善疾病活动指标和血清因子水平,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55.
免疫疗法是一种快速发展的治疗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的方法。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抑制分子,也是该领域最著名和研究最广泛的分子。CTLA-4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来调节和控制免疫细胞的功能。随着对CTLA-4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已经研发出CTLA-4类似物阿巴西普和针对CTLA-4的抗体伊匹木单抗。这两种针对CTLA-4的生物制剂,在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6.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Etanercepl)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10例健康志愿者,40例活动性AS患者,随机给予依那西普(50 mg,皮下注射,每周1次)或安慰剂治疗,治疗前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分别检测分泌TNF-α、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的细胞数量.WST-1法检测T细胞增殖.结果 依那西普治疗后,分泌TNF-α的单核细胞数量减少;抗CD3和抗CD28抗体刺激后,分泌IL-2和IFN-γ的T细胞数量减少.CD4+/CD8+T细胞增殖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抗TNF-α的治疗降低了AS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活性,改善了AS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857.
目的 探讨依那西普联合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RA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同时给予依那西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来氟米特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手部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单纯依那西普相比,依那西普联合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RA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58.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对难治性成人斯蒂尔病(AOSD)的疗效,为生物制剂治疗难治性AOSD的可行性提供证据。方法 4例明确诊断的AOSD患者,经大剂量激素治疗及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和环磷酰胺冲击(或甲氨蝶呤)治疗效果不佳,选择激素、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联合依那西普(益赛普)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患者经应用甲泼尼龙、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及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病情仍未控制,加用依那西普37.5~50 mg/周,1~2周后体温均得到控制,2个月内炎性指标恢复正常,5个月内甲泼尼龙减至8 mg/d,随访6个月病情稳定,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依那西普可用于治疗难治性AOSD,与激素及DMARDs合用,既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又有助于激素顺利减量。  相似文献   
859.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患儿早期眼压的改变。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于厦门市儿童医院确诊的AP-ROP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25 mg/0.025 mL)治疗的22例(32眼)患儿纳入研究。分别记录注射前5 min及注射后1 min、5 min、10 min、2 h、24 h眼压,同时记录注射后疗效并分析并发症情况。结果 22例(32眼)患儿注射前5 min眼压为(10.44±2.68)mmHg(1 kPa=7.5 mmHg),注射后1 min、5 min、10 min、2 h及24 h的眼压分别为(18.66±3.09)mmHg、(21.81±3.09)mmHg、(18.34±3.26)mmHg、(14.53±3.29)mmHg、(12.03±3.36)mmHg。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间的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91,P<0.01);两两时间点比较结果显示,注射后10 min与注射后1 min、注射后24 h与注射前5 min眼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各观察时间点间眼压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眼压的变化趋势为先升后降,眼压峰值出现在注射后5 min。患儿注射后5 min眼压较注射前升高幅度≥15 mmHg的患眼,其合并虹膜新生血管的比例更高,出生体质量更低(均为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AP-ROP患儿出现的眼压升高是一过性的,眼科临床医生需多关注注射后5 min的眼压,以避免因为眼压升高影响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860.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3+PRN和3+Q3M注射方案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确诊的湿性 AMD患者106例(106眼),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病灶。采用国际标准小数视力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5 mg,其中 55只眼每个月注射1针,连续3针后,延长期按需给药(3+PRN);51只眼每个月注射1针,连续3针后, 延长期每3个月注射1次(3+Q3M)。开始治疗后第1、2周以及每个月行常规视力、眼压和OCT检查, 每3个月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患眼BCVA、CRT及CNV病灶渗漏面积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进行数据比较。结果:治疗1、3、6、9、 12个月后,3+PRN组和3+Q3M组患眼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3+PRN组:t=7.202、11.178、9.914、 9.869、10.587,均P<0.001;3+Q3M组:t=5.548、9.780、9.358、11.884、11.622,均P<0.001),平均 CRT均较治疗前降低(3+PRN组:t=12.28、17.041、17.615、15.739、16.171,均P<0.001;3+Q3M 组:t=10.221、15.598、16.297、16.984、17.275,均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9、 12个月后3+Q3M组患眼BCVA明显高于3+PR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4,P=0.023;t=2.058, P=0.042);治疗9、12个月后3+Q3M组患眼平均CRT明显低于3+PR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2, P=0.045;t=2.092,P=0.039)。治疗12个月时,FFA、ICGA检查发现3+PRN组31眼(56%)、3+Q3M 组32眼(63%)渗漏完全消失,3+PRN组18眼(33%)、3+Q3M组15眼(29%)渗漏减轻,3+PRN组 6眼(11%)、3+Q3M组4眼(8%)渗漏面积不变或扩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康柏西普3+PRN与3+Q3M治疗方 案均为治疗湿性AMD的有效方法,但在视力提高、降低黄斑CRT厚度方面,3+Q3M治疗方案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