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4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51篇
文化教育   818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364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666篇
  2012年   787篇
  2011年   717篇
  2010年   421篇
  2009年   399篇
  2008年   418篇
  2007年   472篇
  2006年   429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280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As in reading teaching, schema theory has long been taking a dominant part.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English teachers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call up their prior knowledge by placing an emphasis on a...  相似文献   
72.
在单元教学中,指导学生围绕词块、句群以及篇章结构,运用所学知识,就同一主题不同角度进行写作练习,掌握写作策略和技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73.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已经异化为应试教学,沦落为应试教育的手段。阅读教学要做到优质高效,并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必须实现由“教”到“学”的主体转变,即课堂教学要由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学”为中心。只有经历这样的转变,阅读教学才能实现质的跨越。  相似文献   
74.
在普通话教学中,朗读是学生最容易出现口语语感问题的环节,最常见的口语语感问题是停连不当、重音不准确、节奏把握不当。学生无法做到完全的情景再现,对内在语把握不准,情感运动不到位和过于关注细节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体验式感受、情景式教学、表演式表达以及暗示教学法帮助学生解决朗读中的口语语感问题。  相似文献   
75.
In the enthusiastic trend of English learning, an abundance of work is contributing to practical assistance to adult learn-ers in contrast with the paucity of attention on the learners’psychological ba...  相似文献   
76.
阅读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是第一层次的要求。掌握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涵,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融入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77.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三组不同英语水平且母语均为汉语的学习者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调查了在英语阅读中母语对材料的理解、阅读的技巧、阅读的速度的作用以及学习者利用母语和把有关材料翻译成母语的情况,通过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将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英语水平高的学习者更善于利用母语的正迁移。  相似文献   
78.
信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信息作出了不同的论断。语篇信息性解读的依据是理解,语篇信息性解读与阅读理解,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在语言学界,篇章的信息性理论研究已经得到关注并开始应用于教学。本文从语篇信息理论出发,探讨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在阅读中更有效、更准确获取信息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79.
V. K. Wadhawan 《Resonance》2005,10(11):27-41
A structure is an assembly that serves an engineering function. It is reasonable to expect that all engineering design should be smart, and not dumb. But one can still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smartly designed structures and smart structures. The latter term has acquired a specific technical meaning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A smart structure is that which has the ability to respond adaptively in a pre-designed useful and efficient manner to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cluding any changes in its own condition; the response is adaptive in the sense that two or more stimuli or inputs may be received as anticipated and yet there is a single response function as per design. Smartness ensures that the structure gives optimum performance under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ile structures with some degree of smartness have been designed from times immemorial, the current activity and excitement in this field derives its impetus from the level of sophistication achieved in materials sci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asurement science, sensors, actuators, signal processing, nanotechnology, cybernetic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omimetics.  相似文献   
80.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随着校园网的完善与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内师生电脑使用的普及,出现了基本不依赖电子阅览室使用图书馆资源和上机人数越来越少的趋势,为此,必须采取一定对策,继续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