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33篇
  免费   2675篇
  国内免费   1402篇
医药卫生   3121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400篇
  2022年   661篇
  2021年   1055篇
  2020年   855篇
  2019年   660篇
  2018年   601篇
  2017年   684篇
  2016年   703篇
  2015年   990篇
  2014年   1353篇
  2013年   1409篇
  2012年   1281篇
  2011年   1649篇
  2010年   1457篇
  2009年   1531篇
  2008年   1537篇
  2007年   1580篇
  2006年   1424篇
  2005年   1407篇
  2004年   1331篇
  2003年   1288篇
  2002年   1116篇
  2001年   1035篇
  2000年   937篇
  1999年   739篇
  1998年   643篇
  1997年   558篇
  1996年   458篇
  1995年   384篇
  1994年   241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70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57篇
  1981年   44篇
  1980年   50篇
  1979年   33篇
  1978年   32篇
  1977年   34篇
  1976年   24篇
  1975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微血管密度和p16基因表达对判定肾癌生物学行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 (IMD)和 p1 6基因表达与肾细胞癌 (R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 76例RCC患者的根治性肾切除标本 ,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 p1 6基因表达 ,分析IMD、p1 6基因表达与RCC分期、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IMD随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加 (P <0 .0 5 ) ,而与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随访 5年内死亡者IMD明显升高 (P <0 .0 1 ) ;癌旁组织中 p1 6阳性率 (75 .0 % )显著高于RCC组织 (4 8.7% ) ,p1 6阳性表达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升高而降低 (P <0 .0 5 ) ,而与IMD呈负相关性。结论 :IMD是预测RCC恶性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 ,IMD和p1 6基因表达可为RCC的疗效和预后判定提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2.
p2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2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肾小管上皮细胞演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低龄(2个月龄)和高龄(12个月龄)p21(+/+)和p21(-/-)鼠,建立左肾IRI模型。于IRI后0、1、3、7d及1、3、6个月光镜下观察肾小管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活力,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 IRI后0d,肾小管以坏死为主,高龄鼠比低龄鼠严重、p21(-/-)鼠比p21(+/+)鼠严重(P均〈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IRI 1d后出现,7d达高峰,且高龄鼠比低龄鼠明显、p21(-/-)鼠比p21(+/+)鼠明显(P均d0.05)。低龄鼠IRI后1个月出现SA—β-gal染色阳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而对侧肾此时未见衰老细胞,3和6个月时衰老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显著增多,且p21(+/+)鼠比p21(-/-)鼠明显(P〈0.05);p21(+/+)高龄鼠IRI后0d双肾即可见大量的SA-β-gal染色阳性肾小管上皮细胞,且较p21(-/-)鼠显著增多(P〈O.05),但1d后,p21(+/+)和p21(-/-)鼠IRI肾衰老细胞均明显减少(P均〈0.05),1个月后又呈进行性增加,且p21(+/+)鼠始终比p21(-/-)鼠严重。高龄和低龄p21(+/+)鼠PCNA阳性染色细胞出现的几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低龄鼠细胞增殖能力要强于高龄鼠;而p21(-/-)鼠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强于p21(+/+)鼠,低龄鼠更为显著(P均〈0.05)。对高龄鼠IRI后1d细胞衰老和凋亡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呈显著负相关Cp21(+/+)鼠:r=-0.82,P〈0.001,p21(-/-)鼠:r=-0.76,P〈0.0013。结论 ①IRI可促进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的进程;②已经进入衰老状态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遭受IRI刺激后,更易走向死亡[坏死和(或)凋亡];③p21在IRI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3.
新辅助化疗对结直肠癌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短程5-FU/CF方案新辅助化疗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增殖和p53表达以及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AI)和ki-67增殖指数(PI)及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并比较新辅助化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新辅助化疗组肿瘤细胞的AI均数为3.56%,明高于对照组的2.29%(P〈0.01),PI均数为22.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60%(P〈0.01),p53阳性表达率为28.9%(11/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7%(17/30)(P〈0.05)。两组中大肠癌细胞的AI与PI均呈负相关(r=-0.790,r=-0.663)(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复发转移率和复发转移平均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程5-FU/CF方案新辅助化疗可以显著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降低结直肠癌组织p53的阳性表达率,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延缓和减少结直肠癌术后的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04.
胃癌中hMSH2、p53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中hMSH2、p53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癌、癌旁和胃炎粘膜中hMSH2、p53和PCNA表达情况.结果:1)3种基因产物在胃癌中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癌组织,其中,p53和PCNA在低分化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癌,有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5).2)胃癌中hMSH2/PCNA及p53/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hMSH2、p53和.PCNA的异常表达及hMSH2与PCNA之间的相互调节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5.
p27kip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p27^kip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7例浸润性宫颈癌(IC)、11例宫颈原位癌(CLS)、18例宫颈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SD)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NE)进行了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DKI)p27^kip1的检测。结果 15例正常宫颈上皮中p27^kip1蛋白全部高表达,而在SD和CLS以及浸润性宫颈癌中,其蛋白表达水平随病变的发展呈现了有意义的下降。在宫颈癌进展期,p27^kip1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27^kip1蛋白高表达组生存率明显优于低表达组。结论 p27^kip1蛋白表达的下降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其蛋白水平检测是宫颈癌早期诊断及判定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6.
p21-ras、p53和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原癌基因Ras、抑癌基因p5 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对 4 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2 1 ras、p5 3及VEGF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存在p2 1 ras、p5 3及VEGF的过度表达 ;VEGF的表达与p2 1 ras、p5 3的表达显著相关 (P <0 .0 5 ) ;VEGF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p2 1 ras、p5 3、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VEGF的表达与p2 1 ras、p5 3表达显著相关 ,可能受其调控。  相似文献   
107.
人细胞色素p450IA1基因cDNA的克隆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用3-甲基胆蒽诱导培养人羊膜FL细胞24h后,抽提细胞总RNA并直接合成cDNA第一链。利用人工合成的一对寡核苷酸引物,采用PCR技术特异性地扩增Cyt p50IA1 cDNA。30个循环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1.5Kb大小片段,长度与预计相符。Southern杂交结果证实此片段确为Cyt p450IA1 cDNA。将此片段克隆至质粒pGEM-3Z并进行部份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片段包含Cyt p  相似文献   
108.
The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10 cases of ganglioglioma are describe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derived from the 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including a review of the age, sex, details of the presenting symptoms, radiological imagings, surgical intervention,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 Age ranged from 1 to 66 years (mean 29); there were five males and five females. The tumors were located in the fronto-medial, bifrontal, temporal, temporo-basal, temporo-parieto-occipital, and parietal lobes; the 3rd ventricle; the cervicothoracic spinal cord; and the conus medullaris. The presenting symptoms were focal seizures, headaches, hemiparesis, paraparesis, and tetraparesis. In four patients, gross total resection was achieved and in the remaining six patients only subtotal resection was possible. Tumor recurrence occurred in three patients, 1 year, 14 months, and 2 years after the first operation. The histopathologic appearance of gangliogliomas showed a broad variation of the neuronal, glial, and stromal component. Studying proliferation characteristics, labeling for Ki-67 ranged from 0 to 13.7% (mean 4.1) and for PCNA from 0 to 32.1% (mean 20.4). Due to their favorable prognosis, early recognition and correct diagnosis are important in order to avoid progressive neurological deficits and unnecessary aggressive therapy. The application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both neuronal (synaptophysin, NSE, NFP) and astrocytic (GFAP) cell markers, as well as proliferation markers, are recommended in the diagnostic setting for ganglioglioma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is total surgical resection. The role of radio- and chemotherapy is still controversial.  相似文献   
109.
尖锐湿疣中乳头瘤病毒感染与P53和ki-67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中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与 P5 3和 ki- 6 7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82例尖锐湿疣的 HPV感染、P5 3和 ki- 6 7的表达进行观察。 结果  HPV阳性者 2 4例 (2 9.3% ) ,P5 3阳性表达 2 0例 (2 4 .4 % ) ,ki- 6 7阳性表达 2 1例 (2 5 .6 % )。2 4例 HPV阳性者中 ,P5 3阳性表达 10例 (41.7% ) ,ki- 6 7阳性表达 11例 (45 .8% ) ,经关联分析 ,皮损中 HPV感染与 P5 3(χ2 =4 .2 4 7,P<0 .0 5 )和 ki- 6 7(χ2 =5 .6 8,P<0 .0 5 )阳性表达均有显著关联 ;而 P5 3与 ki- 6 7两者均阳性者仅有 6例 (χ2 =0 .98,P>0 .0 5 ) ,无明显关联。 结论 在尖锐湿疣中 HPV感染伴随 P5 3和 ki- 6 7表达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0.
毛细管电泳技术快速检测p53基因点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快速检测p53基因点突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作SSCP分析,检测20例结肠癌肿瘤标本p53基因第7外显子PCR扩增产物,并与传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进行比较,最后用DNA序列测定判断其准确性。结果:20例结肠癌标本中,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出5例标本(Ca4,Ca6,Ca7,Ca8,Ca14)有突变,而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仅检出4例标本(Ca4,Ca6,Ca7,Cal4)有突变,测序证实经毛细管电泳所检出的5例标本均存在点突变。结论:对于PCR产物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更加快速、简便、敏感的方法,可应用于临床筛查基因点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