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08篇
  免费   763篇
  国内免费   1344篇
医药卫生   26315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63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334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388篇
  2015年   453篇
  2014年   829篇
  2013年   900篇
  2012年   1352篇
  2011年   1504篇
  2010年   1461篇
  2009年   1475篇
  2008年   1525篇
  2007年   1595篇
  2006年   1568篇
  2005年   1579篇
  2004年   1139篇
  2003年   980篇
  2002年   893篇
  2001年   807篇
  2000年   647篇
  1999年   729篇
  1998年   655篇
  1997年   829篇
  1996年   756篇
  1995年   694篇
  1994年   562篇
  1993年   408篇
  1992年   175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71.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慢性HBV感染者的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是处于耗竭状态的T淋巴细胞。总结了以往研究支持该假说的证据,同时对于该假说与临床观察不一致之处提出相应的疑问。综合近期研究结果,认为慢性HBV感染者的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很可能是分化早期的前体T淋巴细胞占主导,功能上处于沉默而非耗竭状态,并分析了该群T淋巴细胞保持沉默静息状态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72.
【据《World J Gastroenterol》2020年1月报道】题:血清microRNA-122在肝细胞癌中的预后价值与共存的临床和实验室因素相关(作者Franck M等)当前学界正在寻找新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试图借此加强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管理。众多亚太地区的研究表明,在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诱导的HCC患者中,肝特异性microRNA-122(miR-122)在肝组织中以及血清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本研究旨在评估miR-122在欧洲人群HC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并确定可能与HCC患者血清中miR-122改变有关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97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HBV DNA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比较抗病毒治疗与未抗病毒治疗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5例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定量检测其术前和术后第3天的HBV DNA载量及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7的水平。根据术后HBV DNA载量,将患者分成HBV DNA升高(激活)组和不变组。升高组给予抗病毒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组患者HBV激活率为37%(24/65),术前HBV DNA1×104 IU/ml的患者,术后HBV激活率为75%(18/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6)及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P=0.004)是引起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ELISA结果示术后IL-10升高与HBV再激活有关(P=0.001),IL-6升高及IL-27降低与HBV不变有关(P=0.000)。术后HBV DNA升高且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可能引起患者HBV再激活,围手术期内应监测HBV DNA载量的变化。肿瘤直径、术中行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术是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术后IL-10、IL-6水平的变化可能与HBV DNA的变化有关。术后HBV再激活近期不会加重肝功能损伤,术后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近期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74.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ABO血型与HBV、HCV、HIV感染的关系,以便更好预防、控制病毒血液传播。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8月苏州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329 653份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HBsAg抗原、HCV抗体、HIV抗体的初复检测,ABO血型鉴定采用微板法或试管法。结果:329 653份血液样本中共检出790份(2.40‰)HBsAg抗原阳性,HBsAg携带率O型(2.58‰)>A型(2.51‰)>B型(2.35‰)>AB型(1.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献血者不同血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B血型HBsAg阳性率1.41‰最低。不同血型间HCV抗体、HIV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献血者HCV抗体阳性率为1.56‰,高于男性的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血型女性阳性率1.71‰,高于男性献血者的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型间HI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州地区ABO血型与HBV、HCV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B血型感染HBV的风险低于非AB血型,而A血型女性人群HCV病毒的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975.
正1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肝硬化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有效抑制HBV复制可改善肝纤维化[1,2],延缓或阻止代偿期肝硬化向失代偿期的进展,减少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3-6],延长生存期[3,4]。因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改善疾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7],也是目前HBV相关  相似文献   
976.
目的:研究口腔医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在年龄、性别、不同免疫时间节点及不同科室来源之间的分布。方法:收集2019年1—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患者3 996例的HBV感染相关检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全国人口统计年龄构成比标化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标准化率分别为3.86%、51.66%。抗?HBs阳性率在年龄分层里出现双波峰。人群HBsAg阳性率在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降低。正畸组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种植、住院患者。结论:乙肝疫苗的计划免疫对阻碍HBV感染起着积极作用,但保护性抗体会逐年下降,需要及时进行疫苗再次接种。建议口腔医院患者在进行治疗前进行血清传染病的各项检查以了解患者基本情况,诊疗时需要做好消毒防护工作,全面预防HBV在口腔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977.
目的:探讨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早期慢性肝衰竭及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58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及治疗组(n=29),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使用抗炎保肝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短程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0.5~1 mg/(kg·d)治疗5 d。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ALT、AST、PT、4周生存率、合并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清ALT、AST、TBIL、P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治疗组的血清ALT、AST、TBIL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的4周生存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4周生存率。  相似文献   
978.
赵珊  霍丽亚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700-370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TACE术,观察组接受阿德福韦酯联合TACE术治疗。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RECIST 1.1)评估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1 a检测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统计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和1 a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a,观察组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a,观察组血清ALT、AST、T-Bil、GG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 a,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TACE术治疗HBV相关性肝癌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肝功能,促进HBeAg转阴,降低HBV DNA水平,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79.
目的了解山西省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及亚型分布情况。方法对13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采用PCR-PFLP结合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进行HBV基因型及亚型检测。结果 136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经PCR-PFLP分析,B基因型18例,均为Ba亚型,占13.2%;C基因型113例,占83.1%,除4例未分型外均为Ce亚型;D基因型5例,占3.7%。经型特异性引物-PCR分析,18例HBV B基因型中有4例为B/C基因型混合感染;5例经PCR-PFLP确定的D基因型病毒经型特异性引物法分析有2例扩增出E基因型条带。C、B基因型病毒感染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9.5±13.1)岁和(30.5±14.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基因型相比,C基因型病毒感染者的HBeAg阴转率减慢。结论山西省HBV基因型主要为C(Ce),有少量的B(Ba)和D基因型,且存在B/C混合基因型,且可能存在D和E基因型病毒的重组体;与B基因型比较,感染C基因型病毒更难被机体清除,疾病更易慢性化。  相似文献   
980.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乙型肝炎一直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但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已证明HBV可以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但是否可在PBMC中发生复制尚无定论。研究HBV感染PBMC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