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612篇
  免费   6512篇
  国内免费   6334篇
医药卫生   154458篇
  2024年   655篇
  2023年   2719篇
  2022年   2508篇
  2021年   3295篇
  2020年   3015篇
  2019年   2851篇
  2018年   1472篇
  2017年   2425篇
  2016年   2956篇
  2015年   3459篇
  2014年   5700篇
  2013年   6042篇
  2012年   8012篇
  2011年   8866篇
  2010年   8300篇
  2009年   8118篇
  2008年   9748篇
  2007年   8715篇
  2006年   8250篇
  2005年   8648篇
  2004年   6921篇
  2003年   6546篇
  2002年   5260篇
  2001年   4803篇
  2000年   3773篇
  1999年   3254篇
  1998年   2736篇
  1997年   2479篇
  1996年   2294篇
  1995年   2329篇
  1994年   1867篇
  1993年   1320篇
  1992年   1099篇
  1991年   1060篇
  1990年   888篇
  1989年   911篇
  1988年   399篇
  1987年   273篇
  1986年   243篇
  1985年   130篇
  1984年   6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分析结核病住院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不同儿童结核病类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结核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0日结核病住院患儿的性别、年龄、结核病分类、T-SPOT.TB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利用卡方检验对年度间结核病住院患儿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将结核病住院患儿分为肺结核组和肺外结核组,利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肺外结核类型构成,同时对2015-2017年T-SPOT.TB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阳性率进行比较。 结果 2008-2017年湖南省儿童医院共收治诊断为结核病的住院儿童707例,男孩448例(占63.4%),女孩259例(占36.6%);城市患儿312例(占44.1%),农村患儿395例(占55.9%);年龄范围1~16岁,1~岁组169例(占23.9%),3~岁组211例(占29.8%),6~岁组259例(占36.6%),12~岁组68例(占9.6%);肺结核229例(占32.4%),肺外结核478例(占67.6%)。2008-2017年间结核病住院患儿性别、城乡、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分布在3~、6~岁儿童组。2008-2017年间结核病住院患儿结核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外结核占比呈下降趋势。各年龄段患儿肺外结核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6~岁组肺外结核前三位分别为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脑膜炎、骨结核,12~岁组肺外结核前三位分布分别为淋巴结结核、肠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肺结核组T-SPOT.TB试验阳性率(82.26%)高于肺外结核组T-SPOT.TB(5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2008-2017年,湖南省儿童医院结核病住院患儿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结核多见于3~12岁儿童。肺结核患儿T-SPOT.TB检测结果阳性率高于肺外结核患儿。  相似文献   
62.
唐许  龚成  刘慧 《中国性科学》2019,(6):133-136
目的探讨抗神经梅毒联合中药治疗神经梅毒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武汉市汉阳医院诊治的134例神经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青霉素G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加用参附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相关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接受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CD4~+/CD8~+、NK(%)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神经系统状态比较则显示,观察组患者脑脊液PRP滴度、CSF TPPA(+)例数、CSF WBCs≥10×10~6/L例数、脑脊液蛋白0.45g/L(例)例数、MMSE评分、VFT评分、DS评分、Stroop评分和AVL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其进行抗神经梅毒联合中药注射液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血清中CD4~+/CD8~+以及NK细胞水平,达到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目的,此外,两者联用还有较强的驱梅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探讨主动杠杆试验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精准康复时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实验组按照患者完成主动杠杆试验的情况决定术后康复时机并指导康复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 w、2w、4 w、12 w及24 w对两组患者进行膝关节胫骨前移度(KT-2000)、主动关节活动度(ROM)以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脱拐时间。结果:术后6周内,实验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12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ROM高于对照组(P<0.05),到12周两组基本一致。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点,两组膝关节胫骨前移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脱拐时间平均为28.0天,对照组平均为44.6天,实验组脱拐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进行以脱拐时间为终点事件的生存分析,结果同样是实验组脱拐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杠杆试验结果可作为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时机的可靠指标,为建立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4):30-34+39
目的 通过探讨肠道非急性感染期反复粪便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老年患者口服万古霉素的效果,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案。方法 前瞻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2015 年9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86 例肠道非急性感染期反复粪便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老年患者。根据是否口服万古霉素治疗分为万古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试验前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血常规、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试验期间粪便培养结果、体温、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 试验治疗期间,万古组便培养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组发热率(29.75%)低于对照组的34.7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万古组抗生素使用率(4.49%)低于对照组的19.2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前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PCT、CR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万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后万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 低于试验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口服万古霉素可能提高肠道非急性感染期反复粪便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老年患者粪便转阴率,减少发热及抗生素的应用,降低炎症细胞水平,可能是此类患者一种潜在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PD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观察两组吞咽障碍改善效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脑血流动力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摄食-吞咽功能治疗总有效率(95.6%)显著高于对照组(80.0%)(P0.05);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咽动态透视录像造影检查(VFSS)评分显著提高(P0.05),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显著降低(P0.05),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双侧大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最大峰值流速(Vs)显著提高(P0.05),血管阻力指数(RI)显著降低(P0.05),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显著提高(P0.05),以上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治疗PD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摄食-吞咽功能,降低其营养不良风险,促进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善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以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7.
68.
69.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剂量(2.5,5,10,15,20 mg·d-1)沃替西汀治疗成人重度抑郁症(MD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搜集有关沃替西汀治疗成人MD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3月1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RCT,包括安慰剂组1 963例患者,沃替西汀组3 68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5,10,20 mg·d-1沃替西汀组能显著改善患者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的平均改变量[5 mg·d-1:MD=-2.24,95%CI(-3.55,-0.94),P=0.000 8;10 mg·d-1:MD=-2.51,95%CI(-3.84,-1.18),P=0.000 2;20 mg·d-1:MD=-2.95,95%CI(-4.02,-1.87),P<0.000 01]、提高有效率[5 mg·d-1:RR=1.33,95%CI(1.13,1.57),P=0.000 7;10 mg·d-1:RR=1.38,95%CI(1.22,1.55),P<0.000 01;20 mg·d-1:RR=1.39,95%CI(1.12,1.74),P=0.003],而2.5,15 mg·d-1沃替西汀组与安慰剂组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0 mg·d-1沃替西汀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缓解率[10 mg·d-1:RR=1.40,95%CI(1.18,1.66),P=0.000 1;20 mg·d-1:RR=1.37,95%CI(1.12,1.67),P=0.002],而2.5,5,15 mg·d-1沃替西汀组与安慰剂组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5,10,20 mg·d-1沃替西汀组总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5 mg·d-1:RR=1.08,95%CI(1.02,1.15),P=0.007;10 mg·d-1:RR=1.10,95%CI(1.03,1.17),P=0.005;20 mg·d-1:RR=1.16,95%CI(1.08,1.25),P<0.000 1],而2.5,15 mg·d-1沃替西汀组与安慰剂组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沃替西汀治疗成人MDD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随着剂量(5,10,20 mg·d-1)的增大,沃替西汀疗效逐渐增加,安全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