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5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76篇
医药卫生   233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目的探讨高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及其与左心室肥大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24ABPM)检测结果将其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50例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40例;另选血压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G riess法测NO,用放射免疫法测ET;采用PH ILIPS HD I 5000型彩色多普勒仪测定三组受试者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重量(LVM),以>215 g为左心室肥大的诊断标准。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比较,ET、IVS、LVPW、LVDd、和LVM均显著增高,NO、ET、NO/ET明显降低(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与NO、NO/ET呈正相关(r=0.467,0.267,0.713,P<0.05),与ET、IVS、LVPW、LVDd和LVM呈负相关(r=-0.761~-0.264,P<0.05)。结论NO和ET水平可能参与昼夜血压节律的调节,ET升高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有关,并加重左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42.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昼夜节律呈杓型组(54例)与昼夜节律呈非杓型组(66例)。观察患者入院及发病30天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4.5±7.7)分、(14.5±7.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入院30天时,分别为(10.1±4.1)分、(12.3±3.6)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较杓型组差。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脑梗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3.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6,35(7):643-645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计算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勺型)较之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勺型)24h平均收缩压和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勺型血压组较之勺型血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高血压波动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44.
王慧珍  陆虹 《天津医药》2005,33(12):775-776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126例高血压研究对象均进行24h动态血乐和多导睡眠图监测,并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分为3组:单纯高血压组(EH)、高血压合并轻度睡眠呼吸暂停组(EH+轻度OSA组)、高血压合并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组(EH+中重度OSA组),比较3组的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出现的频率。结果:高血压合并OSA组与EH组相比各期血压水平均显著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明显下降,晨峰现象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中重度组与轻度组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OSA患者各期血压水平、晨峰现象增加。昼夜节律明显下降,且OSA病情越重,这种变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多项参数监测与老年高血压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74例老年和163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多项参数与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结果老年组的24h血压均值、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且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亦显著增高.老年组昼夜节律异常百分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且与心脑靶器官损害有显著性关系.心脑靶器官损害组以收缩压和舒张压共同升高,昼夜节律消失,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血压昼夜波动呈非杓型为特点,老年组的收缩压、收缩期血压变异性、收缩期血压负荷值增高更为显著.结论动态血压均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值变化与老年高血压心脏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年龄≥60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50例,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监测结果为非杓型组(夜间平均血压较白昼平均血压下降值<10%)78例,另一对照组为杓型72例.所有入选患者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尿微量白蛋白.结果非杓型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大于杓型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肌酐清除率小于杓型组(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8.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126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肥厚情况分为肥厚组(n=52例)和非肥厚组(n=74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指标及血压变异性,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血压变异性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结果 高血压肥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均高于非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h SBP 与dSSD、nSSD为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 SBP 与dSSD、nSSD是影响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平稳控制血压对防止左室肥厚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9.
<正>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脑血管病一直是亚洲国家主要的致死病因。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比美国高出1倍。我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已经升为中国第一位死因。近20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年死亡人数逾200万,年增长速率达8.7%。脑卒中除了高致死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和健康生活质量。急性脑卒中患者中,83%为缺血性脑卒中。对于缺血性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