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5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76篇
医药卫生   233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于霞  傅国胜 《浙江医学》2001,23(7):412-414
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和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变的患者 ,两者的临床意义不同。但目前尚无可靠而简便的方法对之作出鉴别诊断 ,造成目前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上的混乱 [1 ,2]。我们对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24h节律变化观察 ,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997年5月至2000年5月在我院进行动态心电图 (DCG)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 ,符合下列条件者作为入选对象 :(1)有24h记录完整DCG结果 ,显示有频发室性心律失常 ;(2)所有患者均经详细了解病史并作常规临床检查…  相似文献   
102.
在第20届睡眠专家科学年会上公布的结果表明,BMS和Vanda制药公司的VEC162(Ⅰ)可改善一过性失眠成年患者的入睡和睡眠持续时间。这项随机Ⅱ期试验共收入37位健康成人,他们接受10、20、50或100mg(Ⅰ)或安慰剂。50和100mg(Ⅰ)组显著改变第一夜的生理昼夜节律可长达5小时。10、50和100mg(Ⅰ)组与安慰剂组比较,达到持续睡眠的时间显著缩短,分别缩短了23.4、18.8和19.3分钟。  相似文献   
103.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与否将其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脑损害、左室肥厚、心血管事件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不同,昼夜血压曲线消失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4.
服药须择时     
生物体本身都有其固有的生物周期,一天之内,各种生理指标(如血压的高低,记忆力的强弱.内分泌激素的多少、神经活动的强弱,体力的强弱,等等)都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对此,我国古籍中就有“子午流注”之说,现代生物学中称之为“生物(时)钟”。“生物钟”学说与药理学结合,产生了“时辰药理学”,这是药学科学中一门十分时髦的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合并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特点,探讨其在心脑血管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94例研究对象根据诊所血压、24 h动态血压和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分为1)对照组(单纯高血压、轻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n=58),平均年龄(52±2.7)岁,体质量指数(27.2±0.98)kg/m2,2)实验组(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n=36),年龄平均(46±1.6)岁。体质量指数(28.2±0.48)kg/m2。比较2组睡眠呼吸暂停对血压变化的影响。结果1)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非杓型血压(non-d ipper)的发生率为55.6%,明显高于对照组(22.4%)。2)实验组24 h、白天、夜间平均脉压差〔(49.57±13.27)mmHg(1 mmHg=0.133 kPa)、(49.53±12.92)mmHg、(50.31±16.86)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44.69±7.12)mmHg、(45.12±7.50)mmHg、(42.69±6.2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对脉压也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失眠,中医古籍记载称“不寐”,其内涵与现代医学“失眠”概念基本一致。中医学认为“入夜则寐,入昼则寤”的睡眠与觉醒现象,是人体适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即昼夜节律)的一种自我调节的生理功能表现。它是人与自然协调一致,赖以生存的生理规律。这个规律谁也不能违背,顺之则生,逆之则害,即疾病丛生。  相似文献   
107.
中药方剂桂枝汤的时间药理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桂枝汤对啮齿类动物的毒性及药效作用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结果表明桂枝汤的毒性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昼用药毒性大于夜间。同样,药效作用也因用药时间不同而不同,镇痛及解热作用夜间高于白昼。证实桂枝汤的用药时间与其作用有关,因而用药时应当考虑到时间药理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8.
征集健康育龄妇女9例于连续若干周期的黄体晚期单次口服米非司酮,剂量分别依次为25mg、100mg、400mg和600mg,并于服药前以及服药后4、8、12、24、48、72、96和120h采血,以测定血清ACTH和皮质醇。另征集健康育龄妇女15例,随机分成三组(组Ⅰ~Ⅲ),分别在黄体早、中、晚期给于米非司酮25mgq12h×6,在d1~d7期间每天采血以测定血清ACTH、皮质醇和米非司酮水平。结果显示米非司酮25mg和100mg单次口服对ACTH、皮质醇水平及其昼夜分泌节律并无明显影响,可是一次口服高剂量(400mg和600mg)后,ACTH和皮质醇上午分泌水平增加,昼夜变化幅度明显减少。米非司酮多次用药(25mqq12h×6)期间,每天上午ACTH和皮质醇几乎无明显变化,黄体期早、中、晚期服药的对象,其血药浓度、ACTH与皮质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提示对于非妊娠妇女,米非司酮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示其抗糖皮质激素活性,只有一次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才会明显影响其ACTH与皮质醇的昼夜分泌节律。黄体期不同的生殖激素状态对口服米非司酮后的药物吸收及其抗糖皮质激素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9.
李德淳  朱理璎 《中草药》1996,27(8):479-481
应用现代酶学实验方法观察了鼠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3项指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细胞色素P450总量、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和二甲基亚硝胶脱甲基酶3项指标均具昼夜节律性变化。这一结果对探讨中医学择时用药原则有一定意义。择时用药即选择药物最佳作用时间,从而达到临床效果的时间治疗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0.
褪黑素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正常者的白昼和黑夜的尿中褪黑素的代谢产物6.羟基硫酸褪黑素(6-SMT)的变化,以研究褪黑素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对入选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测定昼夜血压。用ELISA法测定患者白昼和黑夜尿6-SMT含量,并计算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结果各组患者的黑夜尿6-SMT量高于白昼(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的黑夜尿6-SMT量和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低于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1)。在各组内,各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与其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褪黑素在人体存在昼低夜高的生理节律,血压节律呈现杓型分布的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其褪黑素在黑夜分泌较多。而在非杓型高血压组褪黑素黑夜分泌明显减少,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存在密切关系。褪黑素的黑夜分泌量与夜间血压下降程度相关,其节律性分泌与血压昼夜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