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065篇
  免费   10601篇
  国内免费   6828篇
工业技术   139494篇
  2024年   1342篇
  2023年   4657篇
  2022年   4910篇
  2021年   5377篇
  2020年   4804篇
  2019年   5007篇
  2018年   2528篇
  2017年   4037篇
  2016年   4577篇
  2015年   5306篇
  2014年   8301篇
  2013年   6714篇
  2012年   7681篇
  2011年   7616篇
  2010年   7126篇
  2009年   7114篇
  2008年   7871篇
  2007年   6335篇
  2006年   5713篇
  2005年   5095篇
  2004年   4263篇
  2003年   3650篇
  2002年   2960篇
  2001年   2549篇
  2000年   2092篇
  1999年   1811篇
  1998年   1519篇
  1997年   1385篇
  1996年   1412篇
  1995年   1167篇
  1994年   953篇
  1993年   796篇
  1992年   780篇
  1991年   675篇
  1990年   596篇
  1989年   498篇
  1988年   122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59年   7篇
  1951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化工装备技术》2015,(5):51-55
通过对小型往复式压缩机的压缩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与绝热压缩过程相比,等温压缩过程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制冷压缩机的功耗。工程上通过润滑油系统冷却压缩机,可以实现近似的等温压缩过程。通过大量的润滑油冷却压缩机的试验,确定了最优的压缩机冷却注油量,此时压缩机COP最大。  相似文献   
32.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日趋多样,目前无线电波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通信系统来讨论无线电波的发送和接收设备,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33.
以多晶硅锭中硬质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多晶硅锭中硬质点进行形貌和成分分析,并提出改善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硅锭中部的硬质点较细小,主要由SiC组成;硅锭头部的硬质点较粗大,主要由SiC和Si3N4组成,还有少量O的存在。进一步研究发现多晶硅定向凝固铸锭炉的热场结构对于多晶硅锭硬质点形成有直接影响,通过改进热场结构,优化晶体生长界面,显著减少了铸锭中硬质点的数量。  相似文献   
34.
概述了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老化行为的研究进展,介绍了TPI的老化类型及部分老化机理,探讨了分子模拟技术在研究TPI老化过程中微观结构的优势,综述了分子模拟方法在老化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陆希宝 《电子测试》2020,(10):60-62
本文结合HTH电路的复杂性等特征分析与实际应用现状,研究了HTH电路的具体检测技术方法并对当前热点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HTH电路检测方法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9.
川西彭州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潮坪相薄储层识别难度极大。围绕如何从复合地震强反射中区分并识别上、下两套储层面临的地球物理难题,采用先“分”后“合”的研究思路,基于实际地层结构及不同储层叠加样式建立正演模型,利用全波场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剖析了不同主频条件下薄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波形差异化分析,从复合地震响应中“剥离”出了两套储层所引起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明确了两套储层在不同频带下的地震识别标志和识别方法,为该区强反射界面干扰下两套薄互层储层辨识机理分析及精准预测奠定了基础。基于不同频带下薄储层辨识机理的分析结果,定性预测了薄储层平面展布,提出了深层潮坪相薄储层识别和预测难题的解决方案,为该区地震资料品质评价、面向薄储层的地震采集技术设计、地震资料处理及薄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0.
为研究喷射混凝土套拱加固前后二次衬砌与混凝土套拱的受力状况,依托陕西汉中至留坝段八里关隧道,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混凝土结构套拱加固分析模型,并通过现场监测获取二次衬砌与套拱间的接触压力、套拱格栅拱架钢筋应力、套拱混凝土应力,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相结合,得出套拱结构的一般受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套拱加固前衬砌结构的最不利荷载位置位于施工缝附近的拱顶、拱肩与拱脚处; 由于衬砌局部变形与温度应力的影响,套拱混凝土应力变化呈现反复“上升-下降-上升”最后趋于稳定的特点; 套拱的作用是控制二次衬砌的进一步变形,套拱施作后所承受荷载较小,套拱反作用力远小于围岩作用于衬砌的应力,在应力计算中不应将衬砌与套拱作为整体计算; 套拱结构数值模拟所得的结果与现场测试套拱结构内力(轴力、弯矩)的大小及分布相似度高,但在衬砌裂损严重部位,数值模拟所得结果误差较大,应以现场测试结果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