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工业技术   27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 郯庐断裂带以西,燕山及其以南,太行山及其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北) 的早、中侏罗世盆地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进行原型恢复,编制了该地区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图。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进行了原型盆地分类: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压性盆地,分为大中型坳陷盆地和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成盆模式有3 种( 走滑盆地,伸展盆地,类前陆盆地) ,将该地区分为西部伸展盆地区、东部走滑盆区地和南部挤压盆地区。认为该地区中生代盆地分布及演化受控于滨太平洋区域构造带和秦岭—祁连区域构造带的作用,由于盆地规模比较小,热坳陷也比较小,使这些中生代盆地的含油气性与同一地质时代发育的松辽盆地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92.
辽河东部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岩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地层分布广泛,主要由火山岩及其过渡岩类组成。据钻井、录井和测井等资料以及沉积特征综合分析,研究区中生界火山岩发育火山喷溢相和火山沉积岩相两种类型,火山沉积岩相主要是夹在喷溢相之间。沉积特征及沉积分布研究表明,区内物源主要来自三界泡潜山带附近NE,整体上表现为南北两段薄中部厚度较大的变化特征。其厚度在三界泡地区达到最大。火山岩岩相与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3.
川西两期前陆盆地南北两段构造演化的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钟锴  徐鸣洁  王良书  贾东  魏国齐 《石油学报》2004,25(6):29-32,37
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早中生代和晚新生代两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无论是前陆盆地的发育程度还是前陆变形特征及前渊带沉积作用,盆地的南、北两段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川西地区及邻区的重磁场特征,获得了川西地区基底性质及主要断裂带分布的研究成果。德阳-绵阳一带刚性基底对新生代变形由南向北的传播起了阻挡作用,奠定了新生代变形南强北弱的格局。同时,一系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新生代变形作用。基底性质的差异和北西向走滑断裂带的存在是造成川西前陆盆地南、北两段差异的主要制约因素,直接造成了南、北两段新生代变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4.
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主要聚集在中生界,因此研究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油气勘探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烃源岩、沉积相带、运聚与油藏关系的系统分析,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规律。研究认为沉积相决定了烃源岩及储层的展布及发育特征,成岩相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及储层的储集空间,压力势或流体势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路径,相-势耦合决定了油气聚集圈闭位置。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含油层系延长组及延安组沉积期为大型内陆陆相坳陷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断裂较不发育,在6大成藏条件中盖层、保存、圈闭一般不存在主要问题,在烃源岩明确的条件下,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储层和运聚的问题,因而相-势耦合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体现了“源控区、相控带、势定位”的石油聚集规律,具体表现为盆地中生界长7段、长9段生油岩的生烃范围控制了油藏分布的区域;含油区带的分布受控于盆地周缘的11大河流-三角洲体系;对受浮力控制的浅层油藏,鼻状构造凸起背景对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对于受异常压力控制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源-储压力差或者流体势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向及聚集位置;在平面上及垂向上相-势耦合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成藏的差异性,具体体现为盆地东部浅层呈现“补偿成藏”、盆地西部呈现“垂向串珠式成藏”、延长组深层呈现“异常压力控藏”的规律。这一认识同样适用于勘探程度较高的、以“定藏”或“定位”为目的其他大型坳陷含油气盆地的目标勘探。  相似文献   
95.
大洼油田中生界火山岩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洼油田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新生界房身泡组和中生界,呈层状分布,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其中火山角砾岩是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通过对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分析,将火山岩岩相划分为火山角砾岩相、火山熔岩相、火山灰相和火山沉积相。阐述了火山岩成岩后生变化的类型及其对火山岩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在火山岩岩相分析、成岩后生变化分析及其物性分析基础上,对火山岩储集层进行了评价,将储集层划分为Ⅰ、Ⅱ、Ⅲ三类,预测了各类火山岩储集层的平面展布特征,为火山岩储集层研究提供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6.
中国东北区晚中生代盆地构造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东北区晚中生代含油气盆地形成有两期,各具不同的构造环境.第一期盆地(J1+2)为断陷盆地;第二期盆地(J3-K)为NE向分布的裂陷盆地群.晚白垩世在松辽盆地发育大型湖泊,形成规模巨大的陆相油气聚集.郊-庐断裂左行走滑作用及周边构造应力场变化导致盆地内平移断层和一系列的反转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优越的圈闭条件.根据盆地构造发育史、充填特征及热演化史,将东北区中生代含油气系统划分为单源型和多源叠合型两大类,各自有自身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7.
中国含油气盆地与石油地质理论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沉积盆地受3个古陆块的离散、聚合和周边古板块作用演化的控制。整体上可划分灶蜃于纪-古生代海相盆地体系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体系,前者具有天然气资源优势,后者具有石油资源优势。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已成为石油地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相成因油藏是中国石油开采的主体,理论和勘探和发展都在深入。  相似文献   
98.
99.
松辽盆地中生代地质事件节律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盆地是一中生代形成的伸展裂陷盆地。该盆地中生代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源。  相似文献   
100.
陕北中生界油田二开井段普遍存在漏、塌、卡等复杂情况,因此要求钻井液具有“三防”能力,同时具有油层保护功能。优选的超级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