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工业技术   3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81.
ú������ѹ���ѷ���չ���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煤层中含有大量优质清洁的煤层气,通常使用水力压裂技术才能正常生产。由于煤层中含有大量天然裂缝,所以压裂时压裂液滤失严重、裂缝扩展极其复杂。因此,了解煤层气井压裂的裂缝扩展对于指导高效开采煤层气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统计分析中国石油在华北地区的5个试验区块的压裂施工资料,发现煤层压裂中地层破裂压力梯度集中在0.0144~0.053 MPa/m之间,施工压力普遍较高。使用井温测试法和大地电位测试法测量了煤层裂缝的方位和高度,分析发现:压裂后的煤层裂缝一般都穿越其上下隔层,最大时裂缝的高度超过压裂层厚度的4倍;裂缝的长度大部分为50~70 m,形状基本以垂直裂缝为主,也有垂直裂缝和水平裂缝共生的情况,少数压裂井出现单翼垂直裂缝。裂缝方向存在着随机性,但在某方向上出现的概率较大,说明裂缝扩展是地应力、局部地层构造和煤层割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82.
ú������������Ӱ�����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万玉金  曹雯 《天然气工业》2005,25(1):124-126
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岩基质中,只有当储层压力降低后才可以从基质中解吸出来,煤岩裂隙或割理中多被水充满,而裂隙与割理是煤层中的主要运移通道,煤层气需要通过排水(裂隙或割理)降压(煤岩储层)方式才得以采出,故煤层气的产量受煤岩性质、压力水平和两相渗流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分析认为,影响煤层气井单井产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煤岩渗透率、孔隙度、吸附能力、含气量、临界解吸压力、相对渗透率等;为提高煤层气井单井产量,必须通过洞穴完井、压裂改造或水平井等方式,改善井底渗流条件,有效地降低井底流压,扩大压力波及范围,增加有效解吸区,扩展两相渗流区范围。为实现煤层气的规模开发,必须深化认识储层特征,结合地质实际,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383.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为须家河组自生自储气藏和上覆侏罗系次生气藏提供气源。须家河组气藏主要分布在川西和川中气区,侏罗系气藏主要分布在川西气区。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为典型热成因气,表现出腐殖型气的特点。整体上看侏罗系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特征与须家河组天然气基本一致,须家河组煤成气碳同位素组成表现出自下而上逐渐变轻的趋势;侏罗系各层天然气则由于来源不尽相同而碳同位素组成规律性不明显,但具有近源聚集的特点。横向上川西气区南部烷烃气δ13C值大于北部,且均明显大于川中和川南气区的值。须家河组和侏罗系中少许气样发生了碳同位素的倒转,主要是受同源不同期气混合的影响。油型气的混合不仅使得川中气区部分煤成气气样δ13C值偏小,而且导致部分气样发生碳同位素的倒转。图9表1参32  相似文献   
384.
郑铎 《石化技术》2023,(2):168-170
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的勘探目标主要是煤成气藏,通过勘探,已在惠民、孤北等地区取得一定进展,证实了济阳探区煤成油气的勘探潜力。但整体勘探程度和认识程度比较低,近年来,取得了大量的实钻井资料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本文在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藏的烃源岩条件和保存条件,为济阳坳陷煤成气藏勘探指出了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