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2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191篇
工业技术   788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489篇
  2013年   405篇
  2012年   491篇
  2011年   545篇
  2010年   743篇
  2009年   574篇
  2008年   661篇
  2007年   485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为了减少迭代次数,提高收敛性,在一阶牛顿拉夫逊法基础上对不平衡量ΔP和ΔQ进行修正,采用一阶牛顿法得到的修正量作为预测量,利用节点注入电流方程和电压方程形成不平衡量的校正值,从而得到新的修正方程,沿用传统牛顿法进行迭代计算。从理论上讲该方法具有三阶收敛性。通过对典型IEEE节点实例进行Matlab编程仿真,与传统牛拉法做对比,该方法具有迭代次数少,收敛性好,编程量增加不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2.
<正>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的丛建辉博士、刘学敏教授等学者在2014年第4期《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上发表了题为"城市碳排放核算的边界界定及其测度方法"一文中指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13年9月发布了其第五次评估的首份报告,该报告进一步提高了对人类活动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确信程度。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必然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和重点地  相似文献   
103.
可修设备寿命预估方法研究中,单一的预估方法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表现出精确度不足,因此,为了取得较精确的预估结果,建立结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预估方法的组合预估模型。即灰色理论预估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组合模型。既利用了灰色系统理论具有所需要的样本数据少、原理简单、运算方便、短期预估精度高、可检验等优点,也发挥了神经网络并行计算、容错能力强、自适立能力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4.
刘陆王丹  彭周华 《控制与决策》2015,30(12):2241-2246

针对含有模型不确定与未知海洋环境扰动下的欠驱动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的编队控制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预估器的神经网络动态面(PNDSC) 控制算法. 将动态面法引入控制器的设计中, 采用神经网络逼近AUV模型中的不确定项与海洋环境的扰动, 并结合预估器设计了神经网络权值的离散迭代更新率. Lyapunov 稳定性分析表明, 闭环系统所有信号是一致最终有界的. 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5.
《人民黄河》2015,(5):20-23
基于黄河源区及周边15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气象数据,运用极端气候指数法、距平分析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源区52 a来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剖析了极端气候指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均呈一致性显著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西部增大、东部减小的趋势;年最大5 d连续降水量和年无降水日数主要表现为西部减小、东部增大,且最大前十位的无降水日数在1990—2012年频繁出现,这说明近23 a来黄河源区西部湿润化趋势明显,而东部极端暴雨事件日趋严重,干旱化呈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106.
针对云南省红河州降雨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匀和肥力较差的偏酸性红壤,初步选择出10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暖季型植被进行生态混凝土试验研究。所选的10种植物采用两种方式培养,其中美人蕉、蜈蚣草、鸭跖草、金叶苔草和梭梭草采用幼苗移植方式培育;香根草、狗牙根、百喜草、沿阶草和红白三叶草采用播撒草籽的方式进行培育。试验结果表明:香根草适合采用播撒草籽方式培育,其余9种植物采用幼苗移栽培育较为合适。综合分析后筛选出美人蕉、鸭跖草、香根草、沿阶草4种适合红河州生长、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生态混凝土植物,可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7.
根据器测资料、代用资料和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海河流域1956年以来、1880年以来和1736年以来降水量变化的主要特征,探讨影响降水多年代尺度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在1956—2013年表现出较明显下降趋势,每10 a下降速率为2.6%,但在1880—2012年期间下降趋势很弱;21736—2012年,海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未表现出任何长期趋势变化,1956年以来和1880年以来的趋势性减少现象也不再显得异常,但存在一系列年代到多年代尺度振动;3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早期是1736年以来最湿润阶段,但20世纪初以来几次持续性干旱,包括1997—2003年的严重干旱,在1736年以来历史上并非罕见,1826—1843年曾出现持续时间最长的严重干旱;4海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具有准周期性振动特点,较明显的准周期包括2~7 a、11 a、22~23 a、33 a和63~65 a;5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海河流域降水的趋势性减少,是区域气候63~65 a自然低频周期性振动的组成部分,预计未来几十年整个流域降水量总体上将呈增多趋势,并可能在2035—2040年达到峰值区间。  相似文献   
108.
为诊断地球工程对全球陆地气候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的影响,采用 BNU-ESM 模式的地球工程和非地球工程情景日值气温和降水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情景下整个研究时段( 2010—2099 年) 、地球工程实施期间( 2020—2069 年) 和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 2070—2099 年) 的全球陆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 1) 两种情景下全球陆地气温变化趋势空间格局的一致性优于降雨量变化趋势空间格局。3 个时段全球陆地气温主要以增加趋势为主,2070—2099 年两种情景下开始出现减少趋势。地球工程在不同时段改变了不同区域和次区域降雨量变化趋势的方向。( 2) 地球工程在 3 个时段对全球陆地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地球工程在 2010—2099 年对气温增减趋势影响最小,多介于-0. 2 ~ 0. 2 ℃ /( 10 a) 之间; 在 2020—2069 年对气温增加趋势的抑制作用最大,多数地区抑制幅度超过了 0. 4 ℃ /( 10 a) ; 在 2070—2099 年对气温增加趋势的促进作用最大,多数地区促进幅度超过了 0. 4℃ /( 10 a) 。地球工程实施前后全球陆地降雨量变化趋势差异增大,尤其是在中低纬度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与次区域特征。( 3) 地球工程未对全球气候的波动性产生根本改变。两种情景下的全球陆地气温和降雨量的波动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4) 地球工程对北半球陆地气温波动的影响大于南半球陆地。地球工程情景下实施结束后的气温波动特征明显小于实施期间。地球工程对全球陆地降雨量波动特征的影响具有异质性。2020—2069 年地球工程对南( 北) 半球陆地的降雨量波动特征的影响以促进( 抑制) 作用为主; 地球工程对 2070—2099 年及地球工程实施前后降雨量波动特征的影响恰好与 2020—2069 年相反。  相似文献   
109.
积雪时空变化作为表征增暖背景下冰冻圈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1961—2016年中国545个气象观测站的积雪日数、积雪深度日值数据和3个海气环流因子,通过多种统计方法,诊断中国积雪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积雪与海气环流因子的时频相关性。结果表明:(1)1961—2016年中国积雪日数和深度在波动中呈缓慢增加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分段变化特征。中国积雪日数和深度均具有30a和50a的周期振荡特征,其中积雪深度在1969年发生突变。(2)1961—2016年中国气候态积雪日数和深度具有明显的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尤其是东北、内蒙古东部和新疆北部的积雪较多分布。中国积雪多寡具有明显的年代和区域分异特征。(3)在变化趋势上,1961—2016年中国积雪日数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趋于增多;而积雪深度除上述区域外,在华北、西北和江淮东部也趋于增多。在波动特征上,中国积雪日数和深度在华南南部、云南和四川东部波动较大,其它地区波动相对较小。(4)与海气因子时频关联性上,中国积雪与不同海气因子关联性不同,且与同一因子在不同时段的关联性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0.
黑龙江省大庆市与河北省衡水市同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有许多类似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地下浅含水层皆为洪积湖积形成,多细砂与沙泥互层,开采条件较差,浅层地下水得不到开发利用,而长期超采深层承压地下水,目前已出现地下水埋深50m左右深层地下水漏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