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16篇
  免费   1349篇
  国内免费   1091篇
医药卫生   36256篇
  2024年   202篇
  2023年   851篇
  2022年   701篇
  2021年   892篇
  2020年   854篇
  2019年   853篇
  2018年   469篇
  2017年   862篇
  2016年   1007篇
  2015年   1157篇
  2014年   2014篇
  2013年   1915篇
  2012年   2375篇
  2011年   2600篇
  2010年   2287篇
  2009年   2266篇
  2008年   2444篇
  2007年   2058篇
  2006年   2002篇
  2005年   1738篇
  2004年   1325篇
  2003年   1085篇
  2002年   923篇
  2001年   669篇
  2000年   491篇
  1999年   424篇
  1998年   366篇
  1997年   301篇
  1996年   266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163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ICA)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同侧颈总动脉(CCA)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分析CCA血流动力学改变与ICA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单侧ICA颅外段50%~99%狭窄或闭塞,且双侧CCA管径正常或狭窄率<50%的患者200例。按患侧ICA狭窄率将患者分为50%~69%狭窄组(50例)、70%~99%狭窄组(68例)及闭塞组(82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双侧CCA的管径(I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速(MV)及阻力指数(RI)。计算颈动脉血流量(BFV)、患侧的ICA与CCA峰值流速比值(PSVICA/PSVCCA)以及健侧与患侧CCA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比值。结果①各组内患侧与健侧及各组间患侧CCA的I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健侧比较,50%~69%组除患侧的PSVICA/PSVCCA增高外(1.90±0.36对0.88±0.23,P<0.001),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与同组健侧比较及与50%~69%组患侧比较,70%~99%组和闭塞组(闭塞组无PSVICA/PSVCCA)患侧的PSVICA/PSVCCA、RI增高(P<0.001);PSV...  相似文献   
992.
卒中足严苇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由于与卒中存在密切联系.颈动脉粥样硬化一直是神经科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MRI技术的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体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文章对MRI在颈动脉斑块评价中的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3.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膈肌运动诱发电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Zhuang L  Tang X  Fan D  Xu X  Li B  Du H  Jiang J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4):241-243
目的 初步探讨膈股运动诱发电位(DMEP)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应用及特点。方法 以表面电极在肋间隙处记录37例ALS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者经颅及经项磁刺激时产生的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并计算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22例ALS患者同时接受了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VC)测定。结果 ALS患者较对照者颈及皮层潜伏期延长,颈及皮层波幅对数降低,CMCT延长,皮层潜伏期、皮层波幅对数、CMCT均与锥体束受累相关;皮层潜伏期和CMCT与临床呼吸困难相关,颈潜伏期与%FVC相关。结论 CMCT、颈及皮层潜伏期是DMEP参数中反映ALS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CMCT反映ALS患者与呼吸功能相关的皮质脊髓束功能,CMCT与颈潜伏期结合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揭示ALS患者呼吸受累的本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TM)首次发作的临床及MRI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间56例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患者首次发作的临床、MRI影像学特征(至少2年的随访结果以协助最终诊断)。结果 (1)56例ATM患者首次发作后必须至少1次随访并随访时间超过2年,临床确诊为:多发性硬化(MS)19例(19/56,33.9%),视神经脊髓炎(NMO)10例(10/56,17.9%),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3例(3/56,5.4%),类感染病因4例(4/56,7.1%),特发性横贯性脊髓炎20例(20/56,35.7%)。(2)所有患者均有脊髓病变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深浅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MRI特征:颈髓18例,胸髓17例,颈胸髓受累13例,胸腰髓受累8例;33例病变脊髓轻度肿胀,23例脊髓形态未见异常;病灶平均长度为4.7个脊髓节段,病灶占据脊髓2/3以上横断面积29例,27例占据面积小于脊髓横断面的2/3;15例脊髓病变区无强化,41例病变区呈条状、斑片状等强化。结论结合临床和MRI影像特征,有利于AT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运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和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RNMO)患者看似正常视放射区DTI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材料与方法 RRMS患者、RNMO患者及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各20例行DTI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的FA值及MD值,并采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应用SPSS 17.0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Dunnett-t检验分别分析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组内及组间两侧视放射的FA值及MD值,以及用Spearman软件分析DTI定量值与ED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健康对照组、RRMS及RNMO患者组组内双侧视放射FA值(t=0.41,P=0.68;t=0.10,P=0.92;t=0.63,P=0.54)及MD值(t=0.72,P=0.48;t=0.20,P=0.84;t=0.20,P=0.84)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RRMS及RNMO患者组左右两侧视放射FA值(P=0.00;P=0.00)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MD值(P=0.00;P=0.00)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RNMO组双侧视放射FA值比RRMS组下降(P=0.02),而MD值(P=0.50)无明显差别;(2)RRMS组及RNMO组双侧视放射FA值(r=-0.19,P=0.42;r=0.20,P=0.41)及MD值(r=0.11,P=0.64;r=-0.33,P=0.15)与EDSS评分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RRMS及RNMO患者看似正常的视放射区均有受累,但二者视放射受累的程度不一致,FA值对鉴别MS及NMO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可作为监测MS及NMO临床进展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联合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和纤维追踪技术探索单纯脊髓受累的多发性硬化患者(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 with simple spinal cord involvement,MS-SSCI)脑部功能和脑白质完整性是否有改变。材料与方法利用RS-fMRI比较22例MS-SSCI及2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的基础脑活动,将组间有差异的区域作为感兴趣区,利用纤维追踪技术重建穿过这些区域的白质纤维束,比较两组之间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最后将MS-SSCI组感兴趣区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FA、ADC分别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es scale,EDS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S-SSCI组右侧海马ALFF值明显减低,左侧额中回、左侧后扣带回、右侧枕中回ALFF值明显增高(双样本t检验,经AlphaSim校正,P<0.01,体素大小>40),MS-SSCI组右侧海马FA值(t右侧海马=2.099, P右侧海马=0.042)和ADC值(t右侧海马=-2.053,P右侧海马=0.047)存在明显差异;MS-SSCI左侧后扣带回ALFF值与EDSS显著相关,结构变化参数与EDSS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S-SSCI脑内存在功能和结构异常,功能改变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检出及斑块稳定性判定的价值。材料与方法3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密度(PD)加权成像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33例患者中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3个,分型如下:Ⅰ-Ⅱ型占12.7%,Ⅲ型占27%,Ⅳ-Ⅴ型占19%,Ⅵ型占31.8%,Ⅷ型占9.5%,各型斑块在颈动脉3个部位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106);所有检出的颈动脉斑块中稳定斑块共31个,不稳定斑块共32个,二者在是否出现脂质核心(LRNC)、出血(IPH)、血栓形成及纤维帽(FC)破裂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钙化出现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0 T高分辨率MRI能识别、区分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成分,能鉴别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评价声学造影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CE-RT3DE)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住院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20例,均于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前行CERT3DE定量分析。步骤为先经正中静脉缓慢推注声学造影剂声诺维(Sono Vue),行心肌声学造影(MCE),并结合CE-RT3DE图像获取整体心肌造影三维资料数据库,再联机或脱机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处理做出诊断。然后进行CAG检查,对比分析CE-RT3DE与CAG的结果。结果以CAG诊断为金标准,CE-RT3DE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5.88%(93/97),特异性为95.65%(22/23),阳性预测值98.94%(93/94),阴性预测值56.52%(26/46),准确性为95.83%(115/120)。CE-RT3DE对冠状动脉病变≥2支(2支+3支)诊断的敏感性大于单支病变(100.0%vs88.24%,P<0.05)。结论 CE-RT3DE诊断冠心病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无创,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陈旧脑梗死患者检查颈动脉血流及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情况,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管狭窄和附壁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4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40例,占83.3%;对照组颈动脉管壁增厚及斑块形成10例,占33.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着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检出有助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采用灰阶谐波CEUS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常规超声显示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9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113个斑块,根据回声特征及形态学分为均质、非均质及溃疡型斑块,均质斑块又分为低回声、等回声及强回声斑块。分析斑块回声特征与造影增强模式特点。结果 CEUS显示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明显高于等回声(χ2=10.64,P=0.001)、强回声(χ2=18.62,P<0.001)及溃疡型斑块(χ2=7.38,P=0.007);但低回声与非均质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P=0.138)。增强的64个斑块中,46个(46/64,71.88%)斑块表现为由管壁外膜向斑块内增强,其中44个弥漫性增强,2个为束状增强;18个(18/64,28.13%)斑块表现为由管腔向斑块内蔓延的稀疏增强。各类型斑块间CEUS增强模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可提供更多有关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