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3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6篇
社会科学   27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科学发展观是国际社会发展观的合理内核与中国实践发展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的发展观,它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解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使美学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文章论述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的核心是人和人类的解放、历史和人的本质,并且由此确立了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经历了三次开拓性的飞跃。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要特色是质朴性、根本性、扬弃性;江泽民发展理论的主要特色是转折性、系统性、全面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理论,其根本特色是科学性,具体看则有着人本性、和谐性、开放性的特点。三次飞跃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完成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而产生的,它们之间具有传承和创新、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不竭的动力来源。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确立了与时俱进的哲学路径 ;科学性、开放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是其基本表征 ;创新是其发展原动力 ;因而马克思主义才能随实践而发展 ,随时代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蕴涵浓厚的人学精神,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理想突出表达了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的精神重塑的期盼,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因而具有旺盛的历史活力。在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中,我们应当把握好学科建设的方向,坚持理论的务实品格,在关注人生、贴近审美实践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亨利·德曼的“新社会主义哲学”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基础上,并与资产阶级哲学实行联姻,德曼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的“新发现”表明的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曲解,这一哲学不仅在理论上没有给社会主义运动贡献新东西,而且在实践上蜕变成了与法西斯合流的反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体现,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面对新的使命和新的实践,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美学与马克思学说的总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浪漫美学所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完整存在的核心命题是马克思学说发生的原初动力,亦即马克思学说诸组成部分的统一出发点。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完整存在是日益丰富展开的马克思学说的本体论根据,马克思把浪漫美学以人为本的整体性原则与黑格尔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观融合起来后,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把浪漫主义泛美学化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命题历史地改造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个理论品质的理论基础。实践与理论的矛盾运动、对真理的探求、以及创造崭新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都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要关注中国现实,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又要与包括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内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