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篇
社会科学   12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伽达默尔教化解释学的实践哲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伽达默尔的教化解释学就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且是一种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释学实践哲学,它强调通过后天的日常交往、练习和习惯来分享共同的信念、价值与习俗,实践共同的善;强调过一种政治的生活或共同体的生活需要共同体中每位成员的互相友爱或友善。  相似文献   
22.
中国传统家训(家教)的内容极为丰富,但核心始终围绕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之道展开,教化理念的积极内蕴体现为修身观、齐家观、教子观、励志观、勉学观、处世观、为政观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卑幼屈从尊长、男尊女卑、从一而终、鄙视劳动等封建主义纲常礼教及因果报应、宿命论等唯心主义的糟粕。传统家训教化呈现出感化与规约的统一、"型家"与"范世"的统一、晓喻与示范的统一、内容一元与教化方式多元的统一、训诲抽象与操作具体的统一、以身立范与以言勖勉的统一、教化宗旨一贯性与阶段性渐进的统一等鲜明特色。本着承故拓新、古为今用的原则取优汰劣,扬弃传统家训教化的思想理念,能为今天齐家教子和家德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借鉴传统家训教化特色中行之有效的载体与路径方法可以为提升家教质量和培塑优良家风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3.
24.
清初顺治帝重颁明太祖的六谕,使六谕在清代获得合法性,清初地方官及理学名臣均重视以六谕行教化,延续明代诠释传统并形成了《六谕集解》等新的注解文本。康熙九年圣谕十六条颁行后,逐渐取代了六谕在乡约中的核心位置,但六谕仍以潜流的方式在族规家训等文本中存在。19世纪,六谕被重新提倡,地方官员、儒学士人以及宗教人士对六谕的兴趣被激活,在清末更出现了《宣讲拾遗》《宣讲新篇》《圣谕六训集解》等新型体裁的六谕诠释文本,脱离乡约而趋向于善书。  相似文献   
25.
"投壶"活动起源于远古的一种竞技游戏,西周以后,转入"燕射"礼中,成为宾主相娱的礼遇手段。投壶有细密的规则,于时间、场合、投射距离以及器具的形制等,都有特定的要求。投壶作为最古老的酒令和竞技活动,既在外交礼宾场合体显国家的礼仪尊荣,又于平常的游乐当中养生和习礼,因此它是古代士人奉守的修身治心之道。  相似文献   
26.
人之在世生存使世界成为人遭遇的基本实事,对世界的态度及思考不同内在地决定了一种思想文化的特质。汉文化对礼乐世界的张扬凸显了世界的秩序性与和谐性,这种秩序性与和谐性是以不同存在者间的和谐共生呈现出来。人自身的礼乐性活动是开显、通达世界的津梁。正是在对礼乐性世界的认同及对生活实践的礼乐化期待中,儒家构筑了自身在世的栖居方式。  相似文献   
27.
中国古代诚信主要着眼于个人的为人处事、修身养性;在诚信的道德建设上,重内诚之德的修炼,轻外信之德的实践;在具体措施上,厚诚信道德教化,薄诚信制度建设的确保.当前,决定诚信存在性质和作用性质的首先是经济规律,然后才衍生为伦理原则.市场经济下的诚信,主要不是道德境界,而是指每一个市场主体、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基本义务.因此,诚信建设也从社会思想意识层面下移到社会制度层面上来,从人们"愿不愿为"提升到"必须为"的高度.  相似文献   
28.
音乐自产生起就具有特殊的隐喻价值.《尚书》记载,舜帝希望把音乐隐喻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要充分发挥音乐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感化作用.《周礼》认为,商周的音乐隐喻价值主要体现在:作为人的身份地位及荣誉的象征,作为教育人的工具,满足上层阶级的享受,作为万物和谐、事业兴旺、国家昌盛的隐喻.《周易》认为,乐器本身就具有隐喻价值.孔子的音乐隐喻观则与其政治观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墨子则更多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孟子》认为音乐往往是社会乃至政治的隐喻,因此统治者切不可过度纵乐.《老子》谈音乐往往是与其政治观、美学思想的论述融为一体的,但其隐喻价值却极高.《庄子》认为音乐是“道”的隐喻,反对人们沉迷声色.《荀子》认为与音乐有关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隐喻的.《管子》则把音乐看作是意识形态的隐喻.  相似文献   
29.
叶启橡 《老友》2014,(3):1-1
正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雷锋身上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乐于帮助他人,并一生以此为乐。我想,帮助人,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的高贵品格。我的邻居老李,年过六旬,每天负责接送自家的小孙女上幼儿园。他楼下的小刘夫妇有个4岁的儿子,刚好也在同一个幼儿园,但小刘夫妇都在上班,正为接送儿子发愁。老李知道后,主动找到小刘夫妇说:"你把钥匙交给我吧,我帮助你们接送小孩。"这一帮就是3年。老李的行  相似文献   
30.
【内容提要】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教化是一种文化影响力,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通过一定的措施对民众实施社会化规范的教育,使其感化,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执政党、政府及行政官员是社会教化的重要主体,有责任推行社会教化。当今社会教化存在教化活动匮乏、手段单一、方式不当等问题,要通过加强领导、宣传教化、移风易俗、行为外现等措施推动社会教化的实施。抓好社会教化,同时辅之以政今法规和社会管理,才能使社会和谐进步,使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