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44篇
农业科学   6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黄霞 《齐鲁渔业》2007,24(7):13-14
1场地选择较好的大菱鲆养殖场应具备以下条件:海区水质常年较为清新、有机物较少,不易发生赤潮,盐度相对稳定,不易受台风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水温适宜,尤其是夏季水温不能超过23℃,因此必须有相应降温措施。如能打出地下海水井,利用恒温水(11~18℃)养殖最好。但地下  相似文献   
172.
为解析热应激对大菱鲆心脏损伤及其机制,实验从组织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及凋亡基因表达等多个水平,分别使用H.E染色法、电镜观察法、酶活性检测法、qPCR检测基因表达法开展了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心肌纤维肿胀,断裂,间质宽度增加,炎性细胞浸润,线粒体结构破坏等组织损伤现象加重,但在24°C-24 h时组织损伤明显减轻;CK活性随着热应激加剧显著升高;LDH、SOD活性,MDA含量在24°C时达到峰值,表明大菱鲆遭受到热应激,心肌防御酶发挥抵抗作用,维持机体稳态。qPCR显示,大菱鲆心肌细胞Bax基因和Caspase-3基因变化趋势一致,随着热应激的加剧,表达量降低,而Bcl-2基因逐渐升高。表明在热应激程度较轻时,大菱鲆心肌通过降低Bax、Caspase-3基因表达,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丢失来减少热应激损伤。当热应激加剧至28°C时,热应激超过自身生理调节阈值,损伤加重,机体防御系统自身也受损,造成大菱鲆心脏结构严重损伤甚至机体死亡。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大菱鲆心肌损伤加重,机体通过调节心肌防御酶活性以及使细胞凋亡,最大限度维持稳态,减少组织损伤。超过24...  相似文献   
173.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单次和多次混饲口灌大菱鲆诺氟沙星(NFLX)后鱼体主要组织中的NFLX含量。通过MCP-KP药动学程序对NFLX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30mg/kg的剂量单次混饲口灌大菱鲆,NFLX在大菱鲆体内的达峰时间(Tmax)为2h,血、鳃、肾脏、肝脏、肌肉的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8.365、7.519、1.871、6.485和4.060μg/g;NFLX在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T1/2)由小到大依次为:肝脏8.18h<肌肉12.39h<鳃丝15.29h<血液23.22h<肾脏23.25h。连续5d以30mg/kg的剂量混饲口灌大菱鲆,消除半衰期(T1/2)由小到大依次为:肌肉74.88h<血液98.16h<肝脏186.43h<鳃192.12h<肾脏200.45h。以上研究表明,诺氟沙星在大菱鲆体内的吸收较为迅速,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用药。在组织中以肾脏中的残留最为显著。使用诺氟沙星进行大菱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时,至少停药30d后方可上市销售。  相似文献   
174.
大菱鲆幼鱼的蛋白质与能量需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四清 《水产学报》2004,28(4):425-430
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适宜的能蛋比,既有利于能量的利用,又有利于蛋白质的利用,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设计4个蛋白质含量梯度和4个能量梯度的16组饲料,试验证明,蛋白质含量大于42%、能蛋比小于115,鱼体日增重率明显增大,饲料系数明显降低,表现出较高的饲料效率,本研究认为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42%~45%、适宜的能蛋比为92.7~102.5。  相似文献   
175.
通过人工方法结合Pentra 12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三种不同规格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重要血液生理指标,以期探讨大菱鲆不同生长阶段血液指标特点。结果显示:350 g组大菱鲆粒细胞绝对值、中间细胞百分比、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70 g组(P<0.05);70 g组大菱鲆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350 g组(P<0.05);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与鱼体规格正相关且350 g组与20 g组间红细胞压积差异显著(P<0.05)、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三种不同规格大菱鲆间血栓细胞系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因大菱鲆红细胞系及白细胞系部分血液指标在不同规格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难以得出正常参考范围;血栓细胞系受鱼体规格影响较小,可作为大菱鲆血液常规指标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6.
大菱鲆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发现,每年8~10月高温季节很容易感染刺激隐核虫,造成严重危害。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7.
牙鲆和大菱鲆养殖群体的分子标记和遗传变异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用16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大菱鲆(A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基因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遗传分析。发现:(1)多个引物具有种的特异性扩增带。其中引物S7扩增的690和1160bp带,引物S2扩增的680bp带为牙鲆的种的特异性谱带;而引物S7扩增的653和889bp带,引物S2扩增的650、870、990及11  相似文献   
178.
养殖大菱鲆烂鳍病的流行调查及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正  王印庚  秦蕾  李秋芬 《水产科学》2006,25(6):271-274
通过现场调查和记录备案送检大菱鲆病鱼样品的方法,对我国大菱鲆主要养殖区烂鳍病进行了21个月流行情况调查,共采集到烂鳍病发病样品20个。调查结果发现,烂鳍病是大菱鲆养殖比较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自然高发期集中于5~8月水温较高的时期,苗期的大菱鲆最易感染,发病鱼一般都是急性死亡。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显示,病鱼多个组织器官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用该病致病菌对苗期大菱鲆进行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病原菌对大菱鲆的致病力是相当强的。根据感染试验死亡曲线推算出该致病菌对大菱鲆半致死量为5.9×103cfu/m l。  相似文献   
179.
大菱鲆常见细菌病的诊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菱鲆养殖在我国发展迅猛,在山东等环渤海地区大规模养殖。由于目前国内大菱鲆养殖场家苗种质量参差不齐,开放式流水养殖而影响大环境质量,大部分场家直接投喂自己加工的冰鲜杂鱼饲料,导致疾病的传播机会增多,加之管理不科学使病害感染机会增多。经过近几年的观察,细菌病成为大菱鲆养殖危害最严重的  相似文献   
180.
高立臣 《河北渔业》2002,(3):23-23,35
<正>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属鲽形目、鲆科、菱鲆属,是原产于欧洲的特有种。它属于冷水性鱼类,适应于低水温生活和繁殖,容易接受配饵,食物转化率高,很适合高密度养殖,渐成海水养殖新亮点。笔者在河北省滦南县柳赞镇海水工厂化养殖场,利用淡水兑自然海水在养殖车间内进行了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