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1篇
工业技术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淡腌大黄鱼贮藏中的品质变化及腐败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淡腌大黄鱼在5、10、15℃贮藏中的品质和细菌种群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贮藏期间微生物生长情况及TVBN、POV变化,并结合感官质量的变化,确定了在不同温度下贮藏产品的货架期,并对产品初始点和货架期终点残存细菌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5、10、15℃的货架期分别是20、14、8d,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约为108CFU/g,TVBN值约为38mg/100g,POV值在保藏期间均出现峰值,其变化情况与菌落总数、感官评分及TVBN的变化保持一致。初始菌相比较单一,4种细菌被检测,贮藏过程中菌相发生变化,货架期终点时仅残存3种细菌,分别为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e),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pp.),玫瑰小球菌(Micrococcus rose)。5℃保藏下,缺陷短波单胞菌所占比例较高(55.5%),而10℃和15℃贮藏时,微小球菌比例较高,分别为58.8%和58.1%。  相似文献   
42.
目的以围网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比较养殖阶段大黄鱼体形、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差异性,旨在分析季节变化和生长周期对养殖大黄鱼体色和营养差异的影响。方法以野生大黄鱼(W)为参照,分别对不同养殖阶段的大黄鱼(养殖到7月、10月、次年1月的小黄鱼分别用S0,S1,S2表示)进行体形指标、鲜度指标、色差、营养指标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养殖阶段大黄鱼体色与营养成分的差异性。结果养殖和野生大黄鱼鲜度均符合一级品要求;野生鱼的体长/体高值养殖鱼的体长/体高值;野生鱼的肥满度大于养殖鱼的肥满度;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野生鱼b*值大于S0的b*值(P0.05),但小于S1和S2的b*值(P0.05);野生鱼的饱和脂肪酸总量大于养殖鱼,差异显著(P0.05);野生鱼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大于养殖鱼;野生鱼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及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量小于养殖鱼;野生鱼的动脉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大于养殖鱼;野生鱼的多烯指数小于养殖鱼的多烯指数;野生鱼和养殖鱼的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半必需氨基酸(SEAA)含量;野生鱼的TAA(总氨基酸)含量养殖鱼TAA含量,野生鱼的F值养殖鱼的F值;野生鱼和S2的第1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2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S0和S1却相反。结论大黄鱼围网养殖的养殖周期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鱼体肥满度和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43.
目的 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贮藏时间下冰鲜大黄鱼的鲜度进行评价。方法 以菌落总数为鲜度评价指标,基于均值中心化、标准正态变量变换、趋近归一化法(Normalization by Closure, Ncl)、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等预处理方法,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建模,比较所建模型的定标集与验证集间的相关系数和标准偏差,构建大黄鱼冰藏期间菌落总数的定量模型,以期快速预测其新鲜度。结果 Ncl比其它预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消除光谱噪音,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经Ncl光谱预处理,利用PLS建模,可达到最佳的建模效果,其定标集相关系数为0.9095,校正标准偏差相关系数为0.5872,验证集相关系数为0.8858,预测标准偏差为0.6615。模型相关系数>0.9;结论 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在大黄鱼新鲜度检测和品质评价方面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44.
本文旨在研究大黄鱼抗氧化肽在不同条件下的抗氧化稳定性。通过凝胶排阻色谱选择抗氧化活性较强的组分,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及Fe2+螯合力来评价大黄鱼抗氧化肽的抗氧化活性。在中性p H、常温、低浓度Na Cl以及适量K+,Ca2+,Al3+条件下,大黄鱼抗氧化肽抗氧化活性基本保持稳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Fe2+螯合力分别维持在88.5%和66.7%左右。在高浓度盐、高温、Fe2+,Fe3+,Cu2+等离子的引入和长时间紫外辐照下,大黄鱼抗氧化肽抗氧化活性下降超过30%。另外,酸性p H、70℃下加入葡萄糖、果糖、乳糖分别将大黄鱼抗氧化肽DPPH·的清除活性提高至90%左右,相反,碱性条件有利于大黄鱼抗氧化肽螯合Fe2+活性,说明处理过程对不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有所差异。此外,胃蛋白酶消化处理对大黄鱼抗氧化肽抗氧化活性影响不显著,而进一步的糜蛋白酶消化却显著降低了多肽的抗氧化稳定性。因此,合理的加工、贮藏工艺有利于维持大黄鱼抗氧化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5.
利用感官评定结果作为养殖大黄鱼烟熏加工研究中烟熏工艺技术参数确定的重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大黄鱼烟熏最佳工艺技术参数为:烟熏温度45℃、烟熏时间15 min、熏烟浓度50%、喷淋水全开。在此工艺条件下生产的烟熏养殖大黄鱼最适合大众的口味,可作为产业化生产的依据。  相似文献   
46.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黄鱼中硫代黄素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中的硫代黄素经乙腈-水溶液提取,QuEChERS方法净化,C18色谱柱分离,以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三重四极杆质谱电喷雾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硫代黄素为0.5~50.0 ng/mL时线性关系良...  相似文献   
47.
大黄鱼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及腐败菌的分析及抑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黄鱼4℃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特征及货架期终点时的优势腐败菌相进行了分析。新鲜大黄鱼菌落总数(TVC)为2.4×103cfu/g,挥发性盐基氮(TVBN)为24.01mg/100g。4℃贮藏6天时,达到了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为7.1×107cfu/g,挥发性盐基氮为24.92mg/100g。腐败菌主要包括: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ens spp.)54.0%,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21.0%,黄色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p.)7.1%,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spp.)5.6%。腐败希瓦氏菌是优势腐败菌。研究了聚赖氨酸、茶多酚、柠檬酸、双乙酸钠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佳抑菌浓度,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得出了防腐剂最佳配比,结果为:聚赖氨酸0.4g/L,茶多酚5g/L,柠檬酸4g/L。  相似文献   
48.
以养殖大黄鱼为原料,以香味、滋味、色泽和质地作为风味质量的考察指标,进行不同蒸煮条件下大黄鱼风味质量的感官评价,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养殖大黄鱼风味评价具有重要贡献的各质量因素的权重分配分别为色泽(0.15)、香味(0.26)、滋味(0.36)、嫩度(0.23),且养殖大黄鱼在100℃沸水中维持5 min时,风味质量较佳。  相似文献   
49.
50.
本文重点研究-20、-40、-80℃冻藏温度对大黄鱼色泽、感官、质构和抗氧化性的影响,并对感官各指标评分与感官综合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新鲜大黄鱼冻藏第0d(对照组)相比,不同冻藏温度下第60d的色泽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20℃色泽变化幅度最大。时间延长导致感官各指标评分和综合得分下降,口感变差,综合得分能整体反映出鱼肌肉的感官变化情况,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复性下降,弹性先上升后下降,-80℃感官综合评分和质构指标下降最缓慢。丙二醛含量(MDA)增加,总抗氧化能力(T-AOC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明显下降,-80℃抗氧化性指标变化速率最慢。冻藏温度越低,大黄鱼色泽、感官、质构和抗氧化性指标变化越缓慢,为大黄鱼冷冻保存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