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数理化   7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韩谊农  伍悦滨 《实验力学》1993,8(4):329-335
阐述了具有可控人工扰动装置的低背景湍动液体管流系统的研制和评价要点在及在高分子减阻液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出了这种实验系统在液体内流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We study the flow of a viscous fluid through a pipe with helical shape parameterized with , where the small parameter stands for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coils of the helix. The pipe has small cross-section of size . Using the asymptotic analysis of the microscopic flow described by the Navier–Stokes system, with respect to the small parameter that tends to zero, we find the effective fluid flow described by an explicit formula of the Poisseuile type including a small distorsion due to the particular geometry of the pipe. To cite this article: E. Marušić-Paloka, I. Pažanin, C. R. Mecanique 332 (2004).

Résumé

On considère un écoulement dans un tube de section circulaire et de forme hélicoïdale paramétré par , où est la distance entre deux tours de la spirale. Le rayon de la section du tube est lui aussi supposé égal à . A partir de l'écoulement microscopique décrit par le système de Navier–Stokes et en utilisant l'analyse asymptotique par rapport à ce petit paramètre on obtient l'écoulemment effectif décrit par une formule explicite de type Poiseuille associée à une petite déviation due à la géometrie du tube. Pour citer cet article : E. Marušić-Paloka, I. Pažanin, C. R. Mecanique 332 (2004).  相似文献   
33.
Maxwell流体管内起动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Maxwell流体流体管内起动流的振荡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了描述振荡特性的解析解。研究了黏弹性参数对各时刻速度剖面的影响,获得了轴心速度,平均速度和壁面摩擦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的频率特征。结果表明振荡的基频成分决定了流动的主要特性,给出了并分析了基频频率与振幅和黏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
Previous work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low-Reynolds-number model of Launder and Sharma (1974) offer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over other two-equation turbulence models in the computation of highly non-universal buoyancy-influenced (or “mixed convection”) pipe flows. It is known, however, that the Launder and Sharma model does not possess high quantitative accuracy in regard to simpler forced convection flows. A variant of the low-Reynolds-number scheme is developed here by reference to data for constant property forced convection flows. The re-optimized model and the Launder and Sharma formulation are then examined against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for mixed convection flows, including cases in which variable property effects are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35.
从技术角度研究和探讨了热管做为冰蓄冷装置的适用性;对各种热管用金属管材与工质的特性进行了科学比较;从而最终确定了适宜冰蓄冷工作的热管管材、热管工质及其基本尺寸;为热管冰蓄冷装置的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用于高热流密度器件冷却的热管散热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大型计算机服务器CPU的耗能量,探讨了一种新的热管排布方式的散热器,并对其散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此种热管散热器,最高热流密度为74.3W/cm2,其冷却风速控制在4m/s即可满足芯片冷却要求.同时根据模拟计算得到的散热器底板温度分布,可有助于对热管排布方式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7.
本文通过振荡流热管可视化实验,研究热管传热性能与流型的变化。实验中可观察到,振荡热管内工质运动通常处于“间歇-振荡”交替运行的状态。随加热功率的增大,间歇时间所占比例逐步减小。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热管内的流型也发生相应变化,实验中主要观察到了泡状流、塞状流、环状流、局部波状流等多种流型。汽泡的生成、长大、聚合、分离和湮...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以阿尔法磁谱仪中的配电系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利用热管解决配电系统局部温度过高的热控问题。通过数值模拟,采用体点散热问题的仿生优化方法,获得了高导热性的热管在母板中的人工构造,构建了一种有效的热控系统。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模型的可靠性和仿生优化方法的可行性,也说明了热管在均温和传热方面的优良作用。  相似文献   
39.
本文针对普通住宅房间设计了一台新型平板式热管换热器,该换热器结构紧凑、体积小巧。为研究该换热器的使用条件,本文开展了不同工质(R113、R141b以及这两种工质的混合物)对该热管换热器换热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整个实验在夏季工况下进行,热管真空度为1×10~(-3)Pa,充液量(灌入热管换热器内的工质体积与热管换热器体积之比)为1/3。实验结果表明:该热管换热器热回收效率较高。在整个风量范围内,R141b作为工质的热管换热器换热效果最好,最高效率达到了58.2%。  相似文献   
40.
高温及超高温热管的启动特性和传热极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局部高温、高热流加热等特殊场合的需求,设计、加工了钠高温热管及锂超高温热管,并对热管的启动和极限特性进行了研究。高温及超高温热管能够顺利启动,但启动时应注意可能到来的声速传热极限。端部加热启动时,端部附近管体部分会形成一段等效的加热段,可以将工质从启动时的固体状态到全部熔化形成相变传热及流动循环的时间确定为启动时间。热管的传热极限特性表明,超高温热管应工作在更高的温度和更大的热流密度。热管的结构和工艺优化有利于启动和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