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3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01.
马佳  张磊  朱立国  孙晋  张晟  刘晓华  姜博  李妍 《中国骨伤》2020,33(4):348-352
目的 :评估肩袖损伤合并全方位肩关节粘连患者,进行肩袖缝合同期关节镜下360°关节囊松解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247例肩袖全层撕裂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手术治疗。其中全方位肩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42例(17%),在肩袖缝合的同时,采取关节镜下360°关节囊松解手术。分别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前屈、外展及体侧外旋角度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采用核磁影像Sugaya分类对肩袖愈合情况进行评估。记录随访过程中肩脱位发生的次数。结果:42例中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22±6)个月。患者手术时年龄43~73(57±7)岁,Constant-Murley评分自术前的(43.6±6.3)分提升至末次随访的(87.5±2.8)分(P0.001)。VAS评分自术前的(7.2±1.5)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1.0±0.9)分(P0.001)。肩关节前屈自术前的(46±14)°提高至术后的(148±11)°(P0.001),外展自术前的(36±6)°提高至术后的(121±10)°(P0.001),体侧外旋自术前的(5±10)°提高至术后的(42±8)°(P0.001)。术后1年复查MRI,Sugaya分类标准中Ⅰ-Ⅲ类为临床愈合,共38例。结论:采用肩袖缝合同期关节镜下360°关节囊松解,治疗肩袖损伤合并全方位肩关节粘连,主要观察指标在术后改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究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清理修补术根治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和肘部关节镜技术的提升效应。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连续收治顽固性网球肘患者36例(36肘),均采用关节镜结合小切口开放清理修补,两种方式交替进行,在核心操作上,前18例[A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3.89±9.71)岁,保守治疗时间(17.39±10.53)个月]直视下操作关节镜下验证,后18例[B组,男7例,女11例,年龄(44.28±8.04)岁,保守治疗时间(15.50±9.18)个月],关节镜下操作直视下验证。术中观察镜下及大体病理表现,术后观察患者神经血管并发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和Mayo功能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17.22±8.47)个月,B组(17.83±8.83)个月。无感染,有1例神经损伤。VAS评分,A组术前4.33±1.24,术后0.61±0.70;B组术前4.50±1.47,术后0.67±0.69;Mayo功能评分,A组术前62.22±7.90,术后93.06±5.18;B组术前61.94±8.93,术后92.22±5.21;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组间VAS评分和Mayo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B组(54.06±8.43)min小于A组(73.39±12.78)min。32例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3例对治疗结果满意,1例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导致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神经损伤。结论:肘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清理修补术结合传统切开与关节镜手术的优势,为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带来根治的治疗效果;此种术式适合致力于尝试探索及提升肘关节镜技术。  相似文献   
103.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治疗膝关节滑膜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辉  张卫东  曹飞 《中国骨伤》2008,21(11):866-867
单纯性滑膜结核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因此,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从而转化为全关节结核。由于关节镜技术的应用,在微创条件下进行滑膜彻底清理以及术后的抗结核药物应用,使得膝关节滑膜结核能进行更积极的早期治疗。自2001年6月至2005年2月膝关节镜下彻底清理滑膜治疗膝关节滑膜结核11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继发病损及其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本组行手术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06例,观察其继发病损在关节镜下的表现。结果 对本组患者随访12~111个月,平均31.2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均达到功能稳定,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运用美国AOFAS足踝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术前与术后AOFAS后足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有效地矫正了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和距下关节不稳定,是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严重不稳定的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踝扭伤后长期存在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反复扭伤等踝关节功能紊乱疾病的关节镜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42例踝关节扭伤后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患者行关节镜检查诊断并行关节镜下治疗,对诊断和治疗结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后按AOFAS踝关节后足功能评分,优34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91%,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病例.结论 关节镜对踝关节扭伤后疼痛持续存在,迁延不愈,活动受限,反复扭伤等症状的病例具有良好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对恢复踝关节功能,预防创伤性关节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观察采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肘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肘关节镜技术治疗RA肘关节病变共28例(32肘),据术前X线检查,按照Larsen诊断分级标准,将本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1、2级共8例(8肘),B组为3、4级共20例(24肘).主要施行关节镜下全关节滑膜切除术,术中将关节腔分为前方间室、后方间室和肱桡间室,要求按顺序依次切除,避免遗漏.对于手术前后的肘关节疼痛评分(VAS评分法)、肘关节平均伸屈活动度和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术后随访复查时间0.5~4.5年,平均3.1年.在6个月复查时肘关节伸直角度从术前平均98.1°增加到113.3°.最终随访时VAS评分从术前平均6.9分下降到2.5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平均分从58.5分改善到77.4分,有2例滑膜炎复发.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RA肘关节病变疗效可靠,通过关注手术细节,可全面切除滑膜组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技术是否可以获得股骨隧道的解剖定位。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2月行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198例,均采用关节镜下修复,术后通过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回顾性评价了骨隧道位置。其中18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7个月。患者在术后12、24个月进行了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检查膝关节稳定性以及关节功能。以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结果术后膝关节稳定以及Lysholm评分优良的(83-100分)为171例(91%)。在171例中进行膝关节X线片测评,侧位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s线的79%(SD4),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的41%(SD6),在正位胫骨骨道与关节线向内呈25°(SD3)。骨隧道位置与Lysholm评分有相关性(P〈0.01)。结论标准化手术操作和解剖标志可使经胫骨技术的ACL重建建立良好的骨道位置。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韧带末端缝扎固定治疗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韧带末端缝扎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3~52岁,平均31.5岁;其中青少年患者5例。骨折块横径> 10mm 8例,5~10mm 11例,<5mm 2例。在关节镜下使用两股5号爱惜邦缝线在韧带末端缝扎,从胫骨前内侧向胫骨骨床的4∶30和7∶30钻两个2.5mm骨隧道,经骨隧道将缝线拉出,固定于门型钉上。术后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愈合时间、膝关节的松弛度及活动度、对青少年患者骨骺的影响,测量K T-2000值,采用L ysholm评价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骨折复位均满意;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5个月。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3.5个月。1例患者后抽屉试验(+),但其终点为硬性;所有患者伸膝均不受限,2例患者有10°~ 15°屈膝受限,平均屈膝角度为140.5°±3.8°;KT-2000为平均(1.2±0.4)mm,Lysholm评分为平均(95.2±2.7)分。结论关节镜下采用韧带末端缝合固定的方法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固定可靠,可较好恢复患膝的功能;适用于合并关节内其他结构损伤的患者、粉碎性骨折或骨折块较小的患者、骨骺未闭的青少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全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重建膝关节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手术方法的特点及优势.方法 设计专门的胫骨隧道形态及配套的胫骨钻头,设计移植物的形态和固定方法.在5具成人膝关节标本上模拟操作,年龄25~65岁;左膝2例,右膝3例.设计出全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重建PCL的手术操作流程(包括建立胫骨隧道的方法,移植物的引入等).操作完成后切开实验标本,进行二次观察,观察胫骨隧道内口的形态和位置是否达到设计的要求.通过对30张正常MRI片进行测量,确定胫骨隧道的角度,明确术中PCL定位器的角度.结果 胫骨隧道内口设计成14 mm×7 mm×15 mm的圆锥状,外口为直径7 mm的圆柱状,配套的胫骨钻头设计成分体式,钻头在体外装配.胫骨平台后缘斜坡与水平成36°~47°,定位器角度设定为50°.移植物使用异体跟腱,移植物骨块设计成圆锥状,与胫骨隧道内口相匹配,移植物胫骨隧道外口使用纽扣钢板固定.5例标本手术均获得成功,切开行二次检查结果显示,其中4例移植物和胫骨隧道匹配,另1例隧道外口直径偏小,移植物无法完全嵌入.结论 改良全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重建膝关节PCL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快速、固定牢靠的特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arthroscopic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reconstruction using tibial Inlay technique. Methods The special arthroscopic device and related fixation technique were designed. Five cadaveric knee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process of arthroscopic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tibial Inlay technique. The knees were cut open to observe whether the outlet of the tibial tunnel shape and location m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Thirty normal MRI films were measured to identify tunnel angle and localizer angle. Results The inner outlet of tunnel was conical shape(14 mm×7 mm×15 mm) and the outer outlet was cylinder-shaped (a diameter of 7 mm). The tibial drill was designed into a split structure and could be assembled in vitro. 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from MRI films, the angle between the plane of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horizontal place was 36°-47°, and the localizer was fixed at 50°.The achilles tendon was used as implant and the allogft bones were designed into conical shape to fit the inner outlet of tunnel. The other end of implant to the proximal tibia was fixed with button plate. All reconstruction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under arthroscopy. The outcomes of procedure were satisfactory. There were no vascular 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 in the cadaveric knees The tunnel position was accurate and the shape of tunnel had m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Conclusion Our results imply that improved arthroscopic of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using tibial Inlay technique is simple, accurate, rapid and stable fixation.  相似文献   
110.
关节镜手术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急性髌骨脱位中的应用,评价关节镜下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急性髌骨脱位36例,男6例,女30例;年龄12~30岁,平均20.5岁;左侧15例,右侧21例,均为单侧受累。术前对所有患者行放射学检查观察股骨髁发育、下肢对线状况,测量Q角、股骨滑车角。全部病例在关节镜下手术,取出游离骨软骨碎片,松解外侧支持带以及皮下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结果:随访13~60个月,平均42个月,均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全部病例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无疼痛、绞锁等症状。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28.9±2.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95.1±8.4)分,未发生再脱位。结论:急性髌骨脱位是一个潜在的破坏性损伤,关节镜手术治疗在急性髌骨脱位中实用,创伤小,恢复快,有效且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