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6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73篇
医药卫生   4970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全麻恢复期躁动的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亚波  沈满飞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2):155-155,157
目的 探讨减少全麻恢复期病人发生躁动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73例全麻恢复期病人出现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引起躁动的常见原因有导尿管刺激(45例)、切口疼痛(17例)、药物吸入(6例)、呼吸循环功能障碍(2例)及其他原因(3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有好转.结论 全麻恢复期病人的有效护理有助于减少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23.
全麻恢复期病人躁动原因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全麻患者术毕入恢复室后经不等时间均能唤醒,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极度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情况[1].本院通过1400例全麻恢复期患者的观察,其中83例出现剧烈躁动甚则谵妄,约占5.93%.躁动是全麻苏醒期特有的并发症,如处理不当则可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本文就83例患者躁动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背景:脑卒中后情绪障碍以焦虑、抑郁常见,但是有关老年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情绪障碍的研究报告较少。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情绪障碍的特点以及情绪障碍与神经功能障碍的关系。设计: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和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1-05/2003-06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后出院的患者87例(病例组),男48例,女39例,年龄61-84岁。均首次发病,病程在第3个月的恢复期者。选择本院健康体检人员68例为对照组,神经系统检查和躯体检查正常,无精神病史,无痴呆表现,男39例,女29例,年龄60-82岁。方法:根据统一的指导语,在病程第3个月完成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评定,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2。主要观察指标:①SCL-90总分和因子分。②SSS总分。结果:病例组SCL-90总分、阳性项目、阳性总分、阳性均分均高于对照组(t=4.14~8.09,P=0.000)。病例组SCL-90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u=2.107~8.811,P=0.000)。两组在敌对和偏执因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病例组SCL-90总分及因子分与神经功能缺损总分呈正相关(r=0.806-0.293,P&;lt;0.01)。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恢复期常见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情绪障碍。其情绪障碍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后不同时段,缺血半影区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及bFGF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规律。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组,后者再根据缺血时间不同分5个亚组。假手术组:仅暴露大脑中动脉,2h后断头取脑。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于缺血后3d、7d、14d、28d、42d断头取脑,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半影区的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和bFGF在皮层及海马部位的表达规律。结果 HE染色可见脑缺血3d时半影区有少量小胶质细胞出现,14d小胶质细胞增多达高峰,42d趋于稳定。脑缺血3d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开始表达bFGF,7d表达增强,14d达高峰,28d表达开始减弱,42d仍有一定表达,bFGF在海马的表达也有相同规律。结论 小胶质细胞的肥大和增生性变化以及bFGF的表达,不仅发生于脑缺血早期,晚期仍显示持续性变化,表明小胶质细胞活动以及bFGF的表达贯穿于脑缺血的整个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6.
脑梗塞恢复期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脑梗塞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致残率高[1 ,2 ] ,发生躯体运动障碍可达 5 0 % ,智能障碍达 2 5 %。多功能受损患者的智能减退常受躯体运动障碍症状所掩盖而在治疗中被忽视 ,影响到机体的全面康复及功能恢复程度。我们在 4 7例脑梗塞后存在运动、认知障碍的患者治疗中进行了观察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全部脑梗塞病人经头颅CT或MRI确诊。梗塞部位分布在基底节区、脑室旁、颞顶叶、额叶和丘脑。按就诊先后随机进入观察组 2 4例和对照组 2 3例。 39例完成治疗 ,其中观察组 19例 ,男女比 8∶11,年龄 5 1~ 73岁 ,…  相似文献   
27.
28.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