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28篇
  免费   1967篇
  国内免费   1384篇
医药卫生   39579篇
  2024年   302篇
  2023年   1101篇
  2022年   1102篇
  2021年   1242篇
  2020年   1081篇
  2019年   1022篇
  2018年   488篇
  2017年   712篇
  2016年   795篇
  2015年   829篇
  2014年   1393篇
  2013年   1357篇
  2012年   1976篇
  2011年   2136篇
  2010年   1900篇
  2009年   1962篇
  2008年   2156篇
  2007年   2040篇
  2006年   2120篇
  2005年   2038篇
  2004年   1621篇
  2003年   1534篇
  2002年   1372篇
  2001年   1190篇
  2000年   827篇
  1999年   740篇
  1998年   671篇
  1997年   664篇
  1996年   654篇
  1995年   540篇
  1994年   439篇
  1993年   325篇
  1992年   289篇
  1991年   262篇
  1990年   223篇
  1989年   224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多能干细胞水平引起的恶性克隆疾病。a—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获得血液学缓解,Ph′(十)染色体抑制,延长患者生存期。我院于1996年2月-2001年6月应用a—干扰素、羟基脲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1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骨髓嗜酸细胞增多(MDSEO),是MDS的特殊亚型,国外已有成人方面的报道[1],国内尚未见儿童MDSEO的系统介绍。1986年元月至 2000年12月,本科共诊断儿童 MDS 77例,其中 MDSEO6例,占 7.8%,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价变应性哮喘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S-ECP)水平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测定25例哮喘发作期患儿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12周前后,及20例未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哮喘缓解期患儿S-ECP水平,并对发作期患儿S-ECP水平变化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EOS)、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症状评分的关系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发作组治疗后S-EC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健康儿童10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哮喘缓解组S-ECP水平明显高于发作组治疗后,但明显低于发作组治疗前。哮喘发作组治疗前S-ECP水平变化与B-EOS无相关性,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监测S-ECP水平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程度、病情预后和指导抗炎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4.
本研究观察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肺组织中及外周血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坏死及功能改变的差异。采用Wistar大鼠20只。腹腔注射LPS(O55B5,5mg/kg)造成内毒素血症,给予LPS后2,4,8,12小时(每组5只动物)取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密度梯度法分离PMN,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和坏死比例以及呼吸爆发功能的改变,同时采用5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显示,内毒素血症时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MN凋亡细胞比例相似。但与对照相比,外周血PMN坏死比例明显增加,呼吸爆发能力明显受抑,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MN坏死比例显减少,呼吸爆发能力显增强。结论:在内毒素血症时,扣押于肺组织中的PMN在凋亡和坏死上表现出与比例显减少,呼吸爆发能力显增强,结论:在内毒素血症时,扣押于肺组织中的PMN在凋亡和坏死上表现出与外周血PMN不同的改变,其结果是组织中PMN存活增加,并持续处于活化状态,这与PMN造成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5.
人的中性粒细胞(PMN),用罗氏染色(Romanowsky stain)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胞浆中含有两种颗粒:嗜天青颗粒(又称初级颗粒)和特异性颗粒(又称次级颗粒)。嗜天青颗粒为粗大的紫红色,在原始粒细胞阶段很少或见不到,至早幼阶段含量最丰富。随着细胞的成熟,酸性粘蛋白合成增加,并与嗜天青的碱性颗粒形成复合物,从而失去嗜天青的特性。故自中幼阶段以下,嗜天青颗粒已变得不明显,甚至已见不到,而让位于细小、不规则的特异性颗粒。然而,在电子显微镜下,即使成熟的PMN,嗜天青颗粒仍可见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6.
47.
赖晶红  葛宪民 《广西医学》2002,24(12):2024-2027
随着基因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甲~庚型肝炎病毒相继被发现 ,但在临床中仍有 1 0 %~ 2 0 %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依然病因不明 ,无法用已建立的甲~庚型肝炎的实验室方法进行病原学分型 ,所以称为非甲~庚型肝炎。 1 997年 1 2月日本学者Nishizawa等( 1) 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 ,从输血后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克隆出新的肝炎病毒 ,并以该患者姓名的大写字母名为 TTV,该命名恰巧与输血传播病毒 ( 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三个英文名字的字头一致。随后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人群中普遍存在 TTV感染 ,且呈全球分布 ,感染率高 ,TTV除可经…  相似文献   
48.
49.
初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入院时的护理治疗1.1入院介绍:护士要热情、和蔼可亲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和有关事宜,若有事可按床头的传呼器等,以消除患者对住院的陌生感。1.2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呵护可稳定患者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5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胃肠疾病,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ic cell,EC)的异常浸润为特征.由于其临床表现为多样性、非特异性,易发生漏诊、误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从1995至2002年共确诊3例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和病理、治疗及预后作一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