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5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120篇
工业技术   37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预应力筋的优化布置是大内跨小边跨的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合理设计计算的关键.为满足控制截面承载力最大的需要,以往常将大跨所需预应力筋布置为连续曲线,并按水平直线延伸通过其相邻的两小跨,按这种布置方式仅使大跨内产生竖向向上的预应力等效荷载,可较好平衡大跨的竖向外荷载;而若将大跨及相邻的两小跨统一考虑,预应力筋按连续曲线布置,张拉产生的预应力等效荷载不但可有效平衡大跨的竖向外荷载而且也可平衡小跨的竖向外荷载,可以使荷载平衡得到优化实现.以一典型工程为例,分析了在相同条件下两种预应力筋布置过程中张拉引起的综合弯矩、主弯矩和次弯矩的分布和量值上差异,比较了两类布筋形式对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结果的影响,验证了对大内跨小边跨框架结构统一考虑后整体上按三段连续正反抛物线预应力筋布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目前越来越多的工业厂房需要增加新的使用功能,而增加的设备荷载已经超过原结构的正常使用承载能力,故需对原钢结构进行加固。本文采用钢梁底部附加预应力筋和钢梁底部加设支撑方法。为了验证此两种加固方法的可行性,并分析出最优方案,本文以山西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新建工业区工程项目为例采用了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2.0对两种加固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对两种方法在施加相同的荷载作用下对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筋加固法不仅能极大的满足结构的应力变形要求,而且省工省料,施工难度小,重量更轻,所以预应力筋法比增设支撑法更合适。预应力筋加固法是未来钢结构加固方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锚索在岩土工程加固中应用广泛,其腐蚀耐久性对工程运行安全至关重要,而相关的腐蚀变化规律及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在总结当前预应力锚索腐蚀耐久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腐蚀耐久性室内加速试验方案设计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影响腐蚀的主要因素并拟定了各因素的不同影响水平;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试验方案并通过有限元方法对试验模型尺寸和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模拟优化和验证;介绍了模型制作等工艺步骤。相关成果可供类似耐久性试验方案设计参考。   相似文献   
14.
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高度大、坡度陡、地质条件复杂,在开挖过程中,采用浅层支护与深层支护相结合,在整个左岸边坡布置了大量的预应力锚索。为验证岩体预应力锚索设计参数,优化锚索施工工艺,加快施工进度,并为大规模施工积累经验,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做了预应力锚索破坏性试验(受力性能试验)。试验表明,工程采用的锚固材料和锚固结构满足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5.
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变刚度分析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变刚度分析法是一种解预应力超静定结构问题的便易行且精度较高的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屡系列大型试验所验证。  相似文献   
16.
某水电站泄洪闸采用大吨位预应力闸墩承受弧形闸门支臂传递的巨大水推力,通过近2 年的闸墩锚索 拉力监测发现,锚索张拉力损失部分超过15%,并尚未收敛,且闸墩在宣泄洪水过程中曾出现过强烈振动现象. 为进一步明确锚索拉力损失是否对闸墩动态特性(包括模态特性、动位移与动应力特性)产生影响,建立了闸墩 -基础-锚索整体有限元模型,通过制作闸墩水力学模型并采用力传感器测量作用于闸墩上的整体面荷载,获取 不同运行工况下的闸墩整体水动力荷载时程线,以此为有限元模型输入荷载进行闸墩动态响应计算,分析了泄 洪闸预应力闸墩主、次锚索不同索力损失对闸墩的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安全运行提供重要 参考.  相似文献   
17.
预应力组合梁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其承载力影响因素众多.受外荷载时,预应力钢-混组合梁的混凝土翼板和钢梁不可能实现完全共同作用,交界面处会发生相对滑移,对其受力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预应力组合梁的界面滑移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预应力钢-混组合梁界面滑移的试验结果,分析了钢-混组合梁界面滑移的分布和发展规律,界面滑移随荷载的增大而增大,在组合梁的弹性工作阶段变化较慢,弹塑性阶段增加较快;相对滑移会导致钢和混凝土交界面上产生应变差.  相似文献   
18.
缓粘结预应力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缓凝砂浆的研究.基于此试制出了缓凝期为30d以上的超效缓凝剂;并针对其凝结时间、强度、体积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了缓凝砂浆的强度和凝期与配比的关系,强度和凝期与温度的关系等.可见超效缓凝砂浆配置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预应力工程,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离心成型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电杆设计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研制的呼称高27m离心成型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电杆进行了受力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断线工况荷载作用下,电杆的受力表现出良好的整体性,各项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杆身采用预应力和钢纤维双重增强作用,使电杆的抗裂能力提高,变形减小;一旦发生超载运行出现裂缝,裂缝细短且非贯通,卸载后变形回复能力强,残余变形很小;在极限承载时,整杆变形明显,具有良好的延性破坏预兆。同时,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电杆在预应力筋放张和杆段对焊组装过程中,避免了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在预应力筋挂板和杆段连接钢圈附近混凝土起皮爆裂现象。根据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建立了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电杆抗裂度、裂缝宽度、挠度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计算方法。研究成果为河南省漯河~淮阳220kV线路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科研依据,为钢纤维混凝土在预应力电杆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use of plasticity-based shear design methods for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FRP) reinforced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 as they are used at present, is inappropriate in the long term. In particular, the use of a plasticity-based truss model for shear behavior seems to be unsound, as reliance is placed on a predominantly elastic zone to redistribute stresses. A better approach to shear design would be to employ a model incorporating force equilibrium and compatibility of strains so that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FRP could be included rationally. This would help to develop a real understanding and form a basis on which new guides and codes could be founded. In tandem with a more rational analytical approach, new configurations and types of FRP reinforcement need to be developed and researched so that these materials can be used more efficiently.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shear response of FRP-reinforced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equilibrium and compatibility across a shear discontinuity. The analytical model presented here was developed in conjunction with an experimental program.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good and more accurate than the current guideline provisions for concrete beams containing FRP reinforc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