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1篇
文化教育   49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口述或记叙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传递的信息焦点就不同。而语句是语言处理和思维表达的综合过程,若借助于突显观的限制,可使表达形象生动。以突显观为理论基础,从词句及修辞方面分析《麦琪的礼物》这一记叙文体的语义焦点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52.
从孔门三弟子就乃师一个断言的对话中,可见孔子亲授弟子如何受业,而弟子好学精神又同孔子授业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53.
54.
正课堂随文练笔应该以课文为写作基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那么,我们该如何依托文本,找准切入点,广开"写"路,让学生巧练笔呢?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品味特色,仿一仿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如第十一册教材中《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讲述了波兰  相似文献   
55.
芙柔 《现代企业教育》2014,(12):502-503
中国道家的若水思想一直在中国古代文化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中的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思想以及水所具有的众多德性塑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并且对当今中国的文人品格仍然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56.
作品说明:群舞作品《若水》由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选送参加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荣获2016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乙组(专业组)一等奖。该作品表现了女子柔美若水的品性,泽被万物。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舞蹈之所以美,在于舞蹈编排中的形态变化,动静结合,表达了女子如水般纯净与圣洁,心存若水。  相似文献   
57.
《文心雕龙.事类》篇专论引事引言。事实上,“事”字的含义非常丰富,就行文的具体运用而言,至少可以分为六类。因此具体篇目中的“事”字必须具体对待,不可率意而断。《事类》篇引发了“互文性”的联想,刘勰的“用人若己”说对当代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8.
研究实数域上亏损矩阵的幂的算法。考虑到不易从它的特征多项式获得构成广义若当标准型的阶数更小的广义若当块的有关信息,针对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率,本文从计算广义若当标准型的幂的一般形式出发,获得实数域上亏损矩阵的幂的一个简洁表示。  相似文献   
59.
古汉沿“×之谓”式和“×之谓×”式,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前者是“宾+之+动”,后者是“主+之+动-宾”。确定主语或宾语,庖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不能认为凡施事就一定是主语,凡受事就一定是宾语。两式的“之”字,均为指示代词,起复指作用,作被复指词语的同位语;被复指的词语是宾语,“之”就是宾语;被复指的词语足主语,“之”就是主语;以前所说“之”是宾语前置标志的说法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60.
论“名而动”结构的来源及其语法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认识子产而死这样的名而动结构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法结构,有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一是这一结构的来源,二是连词而的语法功能。本文认为,连词而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标记两度陈述,即而连接的一定是两个在句法结构中具有述谓功能的成分。在名而动结构中,名原本是一个判断句的谓语部分,它和而后的动通过而连接构成一个复杂谓语形式,共同对句子的话题性主语加以陈述。名而动来源于话题性主语+名而动句法结构省略话题性主语。名而动中名具有类意义的语义特征。文章还对时间名词+而+动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