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57篇
  免费   3972篇
  国内免费   2096篇
工业技术   59525篇
  2024年   285篇
  2023年   687篇
  2022年   1302篇
  2021年   1610篇
  2020年   1770篇
  2019年   1760篇
  2018年   1494篇
  2017年   1885篇
  2016年   2033篇
  2015年   1858篇
  2014年   2938篇
  2013年   3301篇
  2012年   3524篇
  2011年   3658篇
  2010年   2627篇
  2009年   2445篇
  2008年   2170篇
  2007年   2822篇
  2006年   3065篇
  2005年   2688篇
  2004年   2399篇
  2003年   2236篇
  2002年   1971篇
  2001年   1642篇
  2000年   1464篇
  1999年   1213篇
  1998年   991篇
  1997年   841篇
  1996年   666篇
  1995年   516篇
  1994年   399篇
  1993年   261篇
  1992年   241篇
  1991年   192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51年   5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王娅  李荣  姜子涛  王颖  谭津  汤书华 《食品科学》2021,42(21):186-193
为探讨更有效的鲜切草鱼肉保鲜技术方案,提高鲜切草鱼肉的贮藏稳定性,以β-环糊精金属钾有机骨架材料为壁材,制备凹唇姜精油包结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法对包结物进行结构表征,并评价其光、热和酸碱稳定性。此外,将包结物作为保鲜剂添加到鲜切草鱼肉中,通过测定草鱼肉冷藏((4±1)℃)过程中的失水率、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质构、色泽的变化,对草鱼肉品质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冷藏第10天,添加包结物的鲜切草鱼肉与对照组相比,失水率降低35.0%~64.0%,TBARS值降低46.0%~71.0%,硬度、弹性、咀嚼性的变化率分别降低9.2%~13.6%、9.9%~22.3%、26.2%~38.2%,反映鲜切草鱼肉氧化色泽(色号2712,浅灰黄褐色)变化的色号占比下降了59.6%~80.0%。综上,包结物对鲜切草鱼肉具有明显的保鲜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吸附法脱除油脂中多环芳烃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生油为原料,以吸附剂种类、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为单因素试验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吸附法对油脂中多环芳烃的脱除效果及最佳脱除条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吸附剂对花生油中多环芳烃的脱除效果依次为:Norit-8015活性炭WY2号活性炭WY1号活性炭Kermel活性炭活性白土凹凸棒土。综合考虑对花生油中B(a)P、HPAHs、PAH4、LPAHs和PAH16的脱除率以及对花生油香味的保留和生产成本,优化的脱除条件为:WY2号活性炭用量1.0%,吸附时间35min,吸附温度110℃。在此条件下,花生油中B(a)P、HPAHs、PAH4、LPAHs及PAH16的残留量分别为0.06、0.69、1.74、95.11μg/kg及80.90μg/kg,脱除率分别为99.74%、99.28%、98.65%、85.75%及89.41%,若仅考虑B(a)P、PAH4的残留量达到欧盟标准(分别为≤2μg/kg和≤10μg/kg),WY2号活性炭的添加量为0.5%就可满足要求,此时B(a)P和PAH4的残留量分别为0.53μg/kg和6.64μg/kg,脱除率分别为97.79%和94.86%。  相似文献   
993.
测定了12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探讨了利用植物油脂肪酸的指标对不同种类的植物油进行分类和判别的可能性。采用气相色谱法对12种植物油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利用SPSS 22. 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 K-平均值聚类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12种植物油的主要共有组成为油酸(15.635%~66.569%)和亚油酸(10.521%~58.227%),其中棉籽油(16.285%)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橄榄油(67.628%)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橄榄油(11.284%)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核桃油(67.167%)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12种植物油中不饱和度最小为棉籽油3.235,最大为低芥酸菜籽油14.672。主成分分析降维得到5个主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数据,依次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系统聚类和K-平均值聚类结果一致,可对12种植物油聚类区别,通过判别分析建立了3个典则判别函数,对不同植物油的分类和判别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4.
建立了高温裂解/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技术(TC/EA-IRMS)测定油脂稳定氢氧同位素比值(δ2H和δ18O)的方法,并根据氢氧同位素特征开展花生油掺假检测技术研究。对28个花生样品、5个大豆样品和6个油菜籽样品榨油后测定δ2H值和δ18O值,结果发现三种油的δ2H值分布范围分别为-231.50‰~-213.69‰、-183.11‰~-169.53‰和-192.17‰~-175.82‰;δ18O值分布范围为14.06‰~16.77‰、19.77‰~20.98‰和24.31‰~27.45‰;其中花生油的δ2H值与大豆油和菜籽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模拟实验表明根据氢氧同位素特征可检测花生油中掺入大豆油或菜籽油。通过对氢氧同位素比值的二维分布对比,可以更为全面的评价和鉴别花生油的掺杂掺假情况,为花生油的掺假鉴别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5.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苯并(a)芘的方法.实验采用固相萃取方法提取样品中的苯并(a)芘,用ACQUITY UPLC(R)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以0.02mol/L的乙腈-水(体积比为80:20)为流动相,流速0.3 mL/min,柱温25℃,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波长296 nm进行检测.测定在3 min内完成,样品分析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5%,加标回收率在96.6%-104.8%之间.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了酶法从全脂大豆中同时制各大豆油和大豆水解蛋白的工艺,水提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10,温度44℃,pH7.70和提取时间36min。含油大豆蛋白进行两次有控制的酶解,得到等电点可溶大豆水解蛋白(ISSPH)和稳定性低的乳化油。确定了转相法破乳的工艺条件,从乳化油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大豆油。水解蛋白和油的得率分别达到74%和66%。探讨了等电点或可溶大豆水解蛋白的功能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7.
本文介绍了考虑滑动副中较软元件弹性变形及贫油状态的滑动副承载能力计算,其中变形计算采用了半无限体法,并参照联邦德国Bernd Schaude著作采用了简化的处理方法,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且便于利用油压分布计算中的差分格式。为了保证计算精度,减少计算时间,采用了合理划分网格,合理选定计算顺序和设法加速收敛等措施。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探明立地对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以9个立地的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为样品,测定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感官品质、脂肪酸组成、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分析坡向、坡位因子对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立地对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碘值、皂化值、感官品质、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均具有明显影响,对油茶籽油的酸价、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影响。说明立地是影响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品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9.
超声波提取葡萄籽油的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媛  王定颖  岳田利 《食品科学》2012,33(10):136-140
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温度、提取时间、功率为影响超声波提取葡萄籽油效率的3个主要因素,运用响应曲面法进行超声波提取葡萄籽油的最佳工艺研究,分析各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采用DPPH自由基实验以对其抗氧化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4℃、提取时间37min、超声波功率456W,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每5g葡萄籽的葡萄籽油提取量为0.63314g,提取率13.31%;葡萄籽油质量浓度为1~25mg/mL时,其质量浓度变化与自由基清除率呈正相关,在25mg/mL时,清除率达到80.7%,继续增大葡萄籽油质量浓度,对自由基清除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00.
以嗜水性气单孢菌Aeromonas hydrophila 4AK4,利用含有豆油的碳源为底物,实现了聚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物(PHBHHx)的发酵生产,克服了用月桂酸的生产中碳源成本高、起泡、产物难分离等问题。当以豆油为唯一碳源,经48h培养,通过限制氮、磷、氧3种营养条件,可获得菌体细胞干重(CDW)19.5g/L,PHBHHx质量浓度10.8g/L;若以豆油和月桂酸为混合碳源,获得CDW42.2g/L,PHBHHx质量浓度16.8g/L。发酵进行12h后,3-羟基己酸(3-HHx)在PHBHHx中含量稳定,仅在10%-13%之间变化。结果表明,混合碳源更适合PHBHHx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