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工业技术   644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电控喷油器电磁动态工作性能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电磁动态特性的主要因素。通过测量驱动电路中串联小电阻的电压变化,得到电磁线圈电流响应特性。线圈安匝数和磁极气隙是影响电磁动态特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实验结果提出喷油器结构改进设计原则,对结构改进后的喷油器电磁响应特性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证明电磁响应特性得到了提高,开启响应时间由原来的1.4 ms提高到1.1 ms,关闭响应时间缩短1.4 ms。  相似文献   
32.
总有机碳测定仪国产化及使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有机碳(TOC)分析仪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本文就TOC分析仪在研发和应用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3.
液压高速开关数字阀及其在各工业领域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液压高速开关阀的基本概念与在各工业领域的应用情况,同时也指出此技术在液压工业中的发展应用情况与前景。此技术目前是液压比例技术与伺服技术的挑战者,在液压泵的变量、比例伺服系统包括比例多路阀的控制、液压数字油缸的应用中有着期望。  相似文献   
34.
气体引射器流体动力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实验装置上对气体引射器计算基本公式进行了实测验证,分析了理论特性曲线的可信度。通过实验,获得一些参数对引射器工况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5.
喷油嘴内的流动状态以及燃油喷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柴油机的排放和经济性能。鉴于试验和测量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可利用CFD软件AVL-FIRE中的混合多相流模型加空穴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柴油机孔式喷油嘴内的燃油流动状态。模拟出喷油嘴内燃油流动状况,空穴的产生、发展及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燃油喷射压力对喷孔内空穴分布的影响。分析表明,通过本方法可预测喷油嘴内的燃油流动状况,可为喷油嘴设计的合理性指出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36.
采用美国MICROSHIP公司生产的PIC16F870单片机设计了一种具有掉电保护和工件记数功能的注塑机控制系统,该系统不仅能控制注塑机的工作顺序、记录生产的工件数目,还能在系统掉电时,保护现场,使得再次通电时能从掉电时的工序位置开始工作,以满足现场控制需求.  相似文献   
37.
电控喷油器是柴油机共轨系统的核心部件,喷油器容积腔内压力的波动直接影响燃油喷射系统稳定性.研究在对喷油器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仿真软件研究容积腔不同容积下其内部压力波动曲线,探讨了喷油器容积腔大小对共轨喷油系统的影响,为共轨喷油器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While strategies employing early or late direct-injection of fuel can improve emissions, they also can lead to impingement of liquid-phase fuel on the piston and/or cylinder wall due to low in-cylinder temperatures and densities during the injection event. Previous work has shown that liquid-phase fuel films formed in this way can lead to pronounced degradations in efficiency and emissions. To avoid these problems, a 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fuel-property effects on the liquid penetration length is needed, and this understanding must include conditions where in-cylinder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and the injection rate vary with time. This work reports liquid penetration lengths measured in an optical engine under such time-varying conditions. Diagnostics included laser light scattering for measurement of the liquid length and conventional pressure-data acquisition for heat-release analysis. Unsteady liquid penetration was characterized for different injection timings, injection pressures, intake-manifold pressures, and fuel volatilities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factors. Fuel volatility was studied by using two fuels, 2,2,4,4,6,8,8-heptamethylnonane (HMN) and 2,2,4-trimethylpentane (TMP), which have very different volatility characteristics. Measured liquid lengths changed as in-cylinder conditions chang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density during the compression stroke causing a decrease in liquid length, and de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density during the expansion stroke causing an increase in liquid length. Intake-manifold pressure and fuel volatility were found to be primary factors governing liquid length. Heat loss from the charge gas to the engine and local charge cooling due to fuel vaporization were found to have a secondary influence on liquid length. Injection pressure was found to have little effect.  相似文献   
39.
针对现有喷油器存在的喷油速率低、喷油脉宽大、响应速率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超磁致伸缩驱动高压共轨式喷油器的设计方案。简述了该高压共轨式喷油器的整体设计及工作原理,并且在Jiles-Atherton磁滞模型和液压传动理论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采用COMSOL建立了驱动部分仿真模型,并进行输出位移和应力特性分析,采用AMESim建立了喷油器整体模型,并进行喷油速率分析;搭建试验平台,验证了超磁致伸缩驱动高压共轨式喷油器设计方案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当线圈电流为3.6 A时,超磁致伸缩棒的最大输出位移可达52μm;在160 MPa的压力下喷油最低脉宽从1 ms降低到0.15 ms,并且无论脉宽长短,其脉宽-喷油量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度。结果表明,提出的设计方案可行,为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的高压共轨式喷油器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0.
确立一套适合自身产品特点的、运行完整的、操作性强且置信度高的验泵油量基准传递系统,是保证验泵质量和提高校泵效率的基础,而油量基准的准确性和油量基准传递过程的不失真性是验泵油量基准传递系统确立和实施过程中务必解决好的2个主要环节。为此标准系统的模式和各级标准组成构件--流量泵,喷油器总成和试验台的确定方式、技术规范、工作要求等进行较为具体,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