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63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146篇
工业技术   1158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582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444篇
  2011年   476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417篇
  2007年   492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411篇
  2004年   477篇
  2003年   400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363篇
  2000年   330篇
  1999年   331篇
  1998年   370篇
  1997年   322篇
  1996年   298篇
  1995年   354篇
  1994年   316篇
  1993年   292篇
  1992年   326篇
  1991年   333篇
  1990年   323篇
  1989年   33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吴玮 《上海钢研》2006,(2):59-59
在淬火SKD 61模块中避免变形并获得较高的韧性已引起工业界的强烈关注。在可目测温度和应力的局部分布的实际试验前,有限元(FE)分析法可以完全符合这些要求。为了建立基本的模拟技术,由拉伸试验获得应力-应变特性,同时通过在压缩的N2气体中产生边界条件数据。很明显在FE分析中,作为屈服点处理的弹性/塑性边界应力为0.2%屈服应力的35~80%。由材料的表面温度确定气体压力P对传热系数h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本文详述了2024合金T8511状态型材淬火及时效工艺优化。获得最佳工艺制度,使强度指标高于GBn222—84标准。  相似文献   
34.
详细阐述了滴注式直-压淬两用双排气体渗碳自动线的组成单元,渗碳气氛、工艺柔性化、设计特点以及工艺调试;生产实践证明:自动线运行可靠.稳定,主要技术性能和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35.
我厂用H13钢做模具冲头挤压 2A11或 2A12铝合金零件 ,模具冲头的寿命很短 ,最多挤压 10 0多个零件。模具冲头的主要失效形式为断裂。H13钢模具冲头虽经过多次工艺试验 ,始终不能解决模具强度和韧性的匹配 ,不能有效地提高模具冲头的使用寿命。通过分析模具冲头的失效原因 ,认为要提高模具冲头的使用寿命 ,必须提高模具冲头的强度和韧性。我们对经热处理后能保证足够强度和较高韧性的材料加以分析 ,最后选取W 18Cr4V高速钢作为模具冲头材料 ,并在工艺上加以改进 ,采用低温加热淬火 ,使其强度和韧性能够有效匹配 ,满足生产要求。1 试验设…  相似文献   
36.
柴油机针阀体的乙炔低压渗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炔低压渗碳可以有效地避免在真空渗碳过程中产生炭黑和焦油,同时由于乙炔具有较高的供碳能力,使这一技术尤其适用于针阀体这样的小直径深盲孔零件。  相似文献   
37.
38.
39.
为提高长型针阀体座面处的渗层深度和硬度,本文进行了针阀体中孔插碳棒与未插碳棒C—N共渗对比试验。实践证明,插碳棒后座面处的渗层深度、硬度及碳化物级别均得到显著提高。共渗后采用空冷淬火,冰冷处理,不仅表面硬度高,而且变形量很小。  相似文献   
40.
庞兆夫  王书惠 《鞍钢技术》1993,(3):26-29,19
鞍钢东鞍山烧结厂的反击式破碎机锤头和腭式破碎机板锤,材质为65Mn,热处理工艺为普通淬火加中温回火,使用寿命为76h,满足不了生产要求。在不改变原材质的情况下,采用重新加热或锻后余热薄壳淬火-自回火新工艺后,获得了如下结果:①进一步发挥了材料潜力,使锤头寿命提高40%以上,使板锤寿命提高100%;②表面层获得马氏体组织,心部获得具有一定韧性的混合组织,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强度与韧性的配合;③采用锻后余热进行薄壳淬火,可降低生产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