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医药卫生   28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红毛五加多糖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红毛五加多糖能明显降低小鼠和大鼠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及D-氨基半乳糖肝损伤所致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升高,使磺溴酞钠滞留量减少;尚能使正常和四氯化碳中毒小鼠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82.
乌索酸对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熊筱娟  肖小华  徐丽英 《中成药》2005,27(11):1352-1354
目的:观察乌索酸(UA)对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卡介苗与脂多糖(BCG-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ALT,AST活性,计算肝脏、脾脏、胸腺重量指数,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小鼠poUA15、30、60 mg·kg-1,连用7 d,可显著抑制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论:UA对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3.
万军 《中国医师杂志》2004,(Z1):218-219
拉米夫定是一种新的脱氧核苷类似物,我们于2 0 0 0 -12开始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BH)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并且着重对治疗前ALT值与拉米夫定的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导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5 6例CBH患者均系我院门诊病人,均符合2 0 0 0年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 。5 6例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15~48(平均3 2 )岁,临床分型为CBH轻度2 9例,中度2 4例,重度3例。所有病人在用拉米夫定治疗前未用过其它抗病毒药,并排除合并甲型、丙型、丁型、庚型、TTV和脂肪肝。1·2 分组 (A组)ALT正常组2 3…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利用 2 .5Gy 90 %的中子射线照射BALB/C小鼠 ,研究小鼠血清中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和肌酸激酶 (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活力的变化情况 ,以确定 2 .5Gy中子辐射对小鼠心肌细胞损伤的情况。〔方法〕采用二级BALB/C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共计 78只。实验期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统一饲养。将上述小鼠分为 2组 ,包括 1个对照组和 1个实验组。采用北京清华大学的中子源分别对各动物组进行 90 %中子照射 ,照射剂量为 2 .5Gy(66只 ) ,对照组 12只。分别在照射动物之后的 6h、12h、1d、3d、5d、7d、10d、14d、2 1d、2 8d和 41d采取静脉血 ,进行AST、LDH、CK和ALT的活性测定。采用MicrocalOrigin软件包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2 .5Gy中子照射 5d后血清AST、LDH、CK和ALT活力均有明显升高 ,直到于照射后 2 1d~ 2 8d后仍然未恢复至正常状态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2 .5Gy中子辐射可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进而引起血清AST、LDH、CK和ALT活力不同程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85.
某校教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ALT及肝、胆B超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教师HBV感染与肝、胆患病情况,为防治该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查HBsAg,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用日本产AloKa SS-D620型实时超声诊断仪检查肝、胆疾病。结果:HBA感染率为7.84%(87/1109),ALT升高率为8.4%(94/1109),男性肝功能异常率与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5),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3.43%(149/1109),男性患病率与女性相比有十分显著差异(χ^2=20.68,P〈0.01),肝囊肿的患病率为4.05%(45/1109),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P〈0.01),肝血管瘤患病率为0.72%(8/1109),胆结石患病率为10.09%(112/1109),慢性胆囊炎患病率为4.41%(49/1109),胆囊息肉患病率为2.25%(25/1109)。结论:94例ALT升高肝实质损伤,HBV感染占12.76%(12/94),脂肪肝患者占25.26%(24/94),其他肝胆病占4.2%(4/94),病因不清为60.63%(57/94),应引起高度关注,作进一步诊治。  相似文献   
86.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4600例献血者检测,对几个因素的对照分析,确定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的高危因素,从而决定献血前健康咨询筛检策略,根据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采血模式及对检测后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工作。方法选择连续监测法原理的酶标板速率法对献血者新鲜血浆进行ALT测定。结果包头市献血员男性的95%可信区间小于54.93IU/L,女性小于38.48IU/L;男性ALT不合格率(19.5%)高于女性(5.0%);体重大于75k的人群ALT不合格率(29.2%)高于45~75kg人群(10.4%);军人及大专院校学生ALT不合格率低(分别为2.6%和1.6%);31~43岁年龄段不合格率(17.5%)高于18~30岁年龄段(12.8%)及44—55岁年龄段(15.7%);不同民族的ALT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包头市周边旗县区的ALT不合格率高于市区。结论不同人群ALT活性不同,应采取不同的献血前宣传咨询策略;采用不同的采血模式:正常体重的大专院校学生、军人、妇女适合针对ALT的非预检采血,高体重、男性、包头周边旗县区人群适合针对ALT的预检后当日采血模式。  相似文献   
87.
茵陈五苓散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茵陈五苓散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血清ALT、AST和病理组织学的影响,为临床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白酒灌胃造模,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预防1组、预防2组、治疗组,分别于实验第5周、第9周末尾静脉取血,分离血清,测定ALT、AST。并于第9周取血后肝脏取材,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明显升高,预防1、2组、治疗组血清ALT、AST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1)。模型组成功建立酒精性肝损伤病理学模型,预防组、治疗组病理学改变较模型组显著减轻。结论茵陈五苓散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鼠酒精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在献血者中开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2010年7月1日至9月30日5 376例无偿献血者进行ALT筛查,将其筛查结果与同时期3年内实验室无偿献血者ALT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无偿献血者中,再次献血不合格率(8.56%)较初次献血者(10.47%)偏低,复检不合格率(5.42%)较初筛(9.80%)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开展献血前ALT筛查,2010年ALT不合格率较2008年和2009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不合格主要与献血前饮酒(26.00%)、疲劳(29.60%)等相关.结论 在献血前开展ALT项目的 筛查,既保护了献血者的身体健康,也有效避免血液不必要的浪费,节约了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89.
IntroductionThere is scarce information regarding clinical evolution of HBV infection in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AimsTo evaluate the prevalence of acute exacerbation in HBV-infected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time after transplantation, presence of viral replication, clinical evolution, and use of antiviral prophylaxis.Materials and methodsHBV infected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egular follow-up visits at 6-month interval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criteria adopted to characterize exacerbation were: ALT >5× ULN and/or >3× baseline level. Predictive factors of exacerbation evaluated were age, gender, time on dialysis, type of donor, post-transplant time, ALT, HBeAg, HBV-DNA, HCV-RNA,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and use of antiviral prophylaxis.Results140 HBV-infected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 were included (71% males; age 46 ± 10 years; post-renal transplant time 8 ± 5 years). During follow-up, 25% (35/140) of the patients presented exacerbation within 3.4 ± 3 years after renal transplant. Viral replication was observed in all patients with exacerbation. Clinical and/or laboratory signs of hepatic insufficiency were present in 17% (6/35) of the patients. Three patients died as a consequence of liver failure. In univariate analysis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exacerbation were less frequent use of prophylactic/preemptive lamivudine and of mycophenolate mofetil. Lamivudine use was the only variabl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exacerbation, with a protective effect.ConclusionsAcute exacerbation was a frequent and severe event in HBV-infected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 Prophylactic/preemptive therapy with antiviral drugs should be indicated for all HBsAg-positive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