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59篇
  免费   1867篇
  国内免费   2198篇
医药卫生   30924篇
  2024年   275篇
  2023年   954篇
  2022年   868篇
  2021年   985篇
  2020年   875篇
  2019年   924篇
  2018年   489篇
  2017年   791篇
  2016年   1027篇
  2015年   1118篇
  2014年   1629篇
  2013年   1638篇
  2012年   1800篇
  2011年   2128篇
  2010年   1740篇
  2009年   1704篇
  2008年   1929篇
  2007年   1510篇
  2006年   1372篇
  2005年   1501篇
  2004年   1150篇
  2003年   866篇
  2002年   723篇
  2001年   479篇
  2000年   374篇
  1999年   314篇
  1998年   274篇
  1997年   250篇
  1996年   233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88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常见苏木精染色不良致病理误诊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临床误诊误治》2002,15(2):127-128
在临床病理诊断中 ,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和伊红 (HE)染色 ,而染细胞核的苏木精又是HE染色过程中的关键。苏木精染色的好坏 ,决定着细胞核着色的深浅。细胞核着色过深或过浅 ,都会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带来影响 ,甚至引起误诊。我院近年由于苏木精染色不良而导致误诊的病理切  相似文献   
992.
背景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构建为软骨缺损的修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目的探讨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液条件下诱导其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的体外培养方法.设计完全随机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及广西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4在广西医科大学完成.实验动物选择新生断奶SD大鼠20只.抽取大鼠四肢骨髓,Percoll梯度分离液离心分离结合贴壁筛选法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在含体积分数0.15的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中,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内培养10~14 d.传代后以体积分数0.15的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含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L,地塞米松10-7mol/L,维生素C 50 mg/L)对其进行诱导培养.主要观察指标观测在体外特定培养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生长特点和诱导培养后软骨特异性基质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20只SD大鼠全部进行分析观察,无一例脱失.①分离获取了较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保持了细胞的活性.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呈均匀分布的集落样生长,呈长梭形;传代培养中形态特性无明显变化,细胞增殖周期缩短,细胞均质性明显提高.③诱导后的细胞由梭形向多角形转变,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④诱导培养后软骨特异性基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结论①采用Percoll梯度分离液离心分离结合贴壁筛选法可获得较高纯度和活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特定培养条件下能大量增殖,实现数量扩增.③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液的诱导下能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并能分泌软骨特异性基质,可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93.
2000年1月~2003年5月,作者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现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分离培养人脂肪基质干细胞(ASCs),观察心肌细胞裂解液诱导ASCs分化为类心肌细胞的情况。方法人脂肪组织用胶原蛋白酶I消化,贴壁法培养获得ASCs,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向ASCs培养体系中加入乳鼠心肌细胞裂解液,培养2周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和RT—PCR法分析分化后细胞的心肌特异性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培养获得ASCs,表型为CD44^+、CD105^+、CD31^-、CD45^-。心肌细胞裂解液诱导培养2周后,细胞表达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结蛋白,同时也表达心脏特异性基因cTnT、ANP、aMHC。结论心肌细胞裂解液可在体外诱导ASCs分化为类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995.
治疗组30例,服用醋酸去氨加压素0.1-0.2mg/qn,总疗程3个月;对照组30例,服中药(桑螵蛸散加减),1剂/日,共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62%,对照组有效率65.49%,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中两组均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醋延胡索炮制前后HPLC指纹图谱与镇痛药效的相关性,筛选炮制特征成分。方法建立生延胡索与醋延胡索HPLC指纹图谱,对两者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以大鼠扭体反应为模型建立评价指标,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孕酮、雌二醇、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前列腺素F_(2a)(prostaglandin F_(2a),PGF_(2a))等指标评价镇痛药效,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与熵权法研究醋延胡索的谱-效关系,指认醋延胡索炮制特征成分。结果建立了不同批次生延胡索饮片、醋延胡索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31个共有峰。生延胡索饮片与醋延胡索饮片均有止痛效果,以醋延胡索止痛效果最为显著。镇痛谱效关联度分析得到峰9、18~21、25、26醋炙后关联度得分有了显著的提升,与醋炙后镇痛疗效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通过谱-效关系明确了醋延胡索炮制特征成分为原阿片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去氢紫堇碱、延胡索乙素、四氢小檗碱、延胡索甲素,为醋延胡索炮制质量控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惠慧  陈祺松  田港  单琪媛  秦路平 《中草药》2021,52(9):2589-2596
目的采用谱效关联分析方法探索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抗炎活性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为其抗炎活性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对24批吴茱萸药材进行指纹图谱分析;以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症细胞模型,考察24批吴茱萸药材对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以及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synthase,iNOS)水平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关联指纹图谱色谱峰峰面积与抗炎活性的关系,并采用UPLC-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对吴茱萸的抗炎活性成分进行指认。结果 24批吴茱萸药材对RAW264.7细胞上清液NO抑制率为12%~82%,谱效关联分析共筛选出14个吴茱萸潜在抗炎成分,分别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去氢吴茱萸碱等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以及奎宁酸类成分、绿原酸类成分、喹诺酮类生物碱等。与模型组比较,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奎宁酸、去氢吴茱萸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绿原酸、隐绿原酸可显著抑制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NO水平及细胞内iNOS水平(P0.05、0.01)。结论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奎宁酸、去氢吴茱萸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绿原酸和隐绿原酸为吴茱萸抗炎活性的Q-Marker。  相似文献   
998.
王婉先  姚曼  余钦  李一璇  凌昌全 《中草药》2021,52(12):3591-3601
目的探究甘枣宁的主要活性成分,预测并验证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主要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明确甘枣宁水煎液的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检索甘枣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将药物靶点与NAFLD相关靶点取交集,进行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考察甘枣宁水煎液及(S)-N-衡州乌药碱、(R)-N-衡州乌药碱、N-去甲基亚美罂粟碱、O-去甲基荷叶碱、(-)-表儿茶素和N-去甲基荷叶碱6个关键活性成分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上清液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考察甘枣宁水煎液及N-去甲基荷叶碱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从甘枣宁水煎液鉴定出96个主峰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出甘枣宁治疗NAFLD的活性成分31个,所对应的相关靶点42个,其中一氧化氮合酶3(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靶点关联性较强;甘枣宁治疗NAFLD主要涉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及其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通路、程序性坏死等通路。甘枣宁水煎液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N-去甲基荷叶碱可能为其发挥抗炎作用的关键成分。结论甘枣宁治疗NAFLD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其药效物质基础与抗炎相关。  相似文献   
999.
栀子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窦志华  许波  居宇峰  周荣荣  戴莹  倪丽丽  周云中 《中草药》2021,52(23):7162-7175
目的 研究栀子饮片到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收集23批栀子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出膏率,建立饮片和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triple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Triple-Q-TOF/MS)技术对标定的共有峰进行成分鉴定,对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出膏率、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数及峰面积比值变化、成分转移率为指标,分析栀子饮片到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结果 栀子饮片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26个,其中25个传递到了标准汤剂,共有峰个数传递率96.15%,26个共有峰的成分均得到鉴定,其中7个环烯醚萜类成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羟异栀子苷、山栀苷、京尼平苷酸、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DAAME)、鸡矢藤次苷甲酯(SME),2个西红花苷类成分西红花苷I、Ⅱ,2个黄酮类成分芦丁和异槲皮苷,1个单环单萜类成分jasminoside B,1个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共计13个成分采用照品比对确认,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7个环烯醚萜类成分合计平均转移率70.90%,其中主要成分栀子苷平均转移率77.16%,西红花苷I、Ⅱ、芦丁、异槲皮苷、jasminoside B、绿原酸平均转移率分别为47.09%、39.56%、63.25%、51.95%、61.42%、75.70%,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28.91%。结论 阐明了栀子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为栀子配方颗粒及含栀子经典名方制剂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胰岛干细胞转分化胰岛样细胞与天然胰岛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目前在胰腺干细胞体外转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转化效率,转分化胰岛样细胞的成熟度,能否代替天然胰岛的功能等问题上存在争议.实验将分离纯化、扩增的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并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与天然胰岛功能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4 07/2005-04在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暨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SD大鼠10只,采用差异性贴学、低血清培养等方法纯化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后,在含exendin-4、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尼克酰胺等细胞因子和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将其转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以DTZ染色和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离纯化SD大鼠天然胰岛,对胰岛样细胞团与天然胰岛进行葡萄糖刺激试验,检测培养液上清液中胰岛素和C肽的水平.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从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分离纯化的细胞呈CK-19染色阳性,PDX-1染色阴性,表明为胰腺干细胞.诱导4周后,细胞逐渐汇聚成胰岛样细胞团,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证明有胰岛索分泌.②葡萄糖刺激实验显示,在低糖和高糖刺激下,胰岛样细胞团胰岛素的分泌量约为天然胰岛的1/30和1/35,C肽分泌量为天然胰岛的1/32和1/26.结论:目前胰腺干细胞体外转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成熟度与天然胰岛仍然存在较大差别,其在功能仅为天然胰岛的1/30~1/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