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工业技术   7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701.
缓释微球乙型肝炎疫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制缓释微球乙型肝炎疫苗。方法 用聚-DL-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ELA)为材料,包裹乙 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制成缓释微球疫苗。微球的粒径均小于5um,平均粒径为2.17um,抗原包裹量为1.25%, 包裹率为60-80%。用 SDS-PAGE检测抗原,以微球疫苗免疫 BALB/c。小鼠。结果 HBsAg的结构包裹前后是一致 的,小鼠经皮下注射单剂微球疫苗后,在第 14w,小鼠血清 IgG滴度可达到铝佐剂疫苗相当的水平,且维持较高的滴 度。结论采用生物可降解的缓释微球作为乙肝疫苗载体系统具有潜在的优势。  相似文献   
702.
一种基于生物免疫机制的基因免疫检测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基于生物免疫原理中检测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因免疫检测算法。该算法综合了生物免疫系统的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机制,在负选择和克隆选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阳性选择和疫苗机制,并利用基因检测实现了检测的DNA优先级策略。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大幅度提高了检测效率,并有效缩短了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703.
重组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YIC)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制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型乙肝治疗性疫苗。用小鼠实验证明这一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理为:通过复合物中抗体Fc段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促进了细胞摄取抗原。复合物中的抗原经呈递后可比单纯抗原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增殖,释放更多的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属TH1类型应答。复合物可在小鼠中诱生较单纯抗原诱生的抗-HBs高10倍以上。复合物还可诱生更强的细胞免疫,表现为经特异的抗原刺激后,γ-干扰素的mRNA量增多。还发现复合物可在对HBsAg低应答鼠系中(B 10.S)诱生与正常应答鼠相当的抗体效价。在HBsAg阳性转基因鼠中,复合物可使部分鼠的HBsAg转为阴性,并可产生抗-HBs,反映这一疫苗具有疗效。为制备人用乙肝治疗性疫苗建立了用重组酵母菌表达的HBsAg与人高效价抗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建治疗性疫苗的工艺,以及产品标化及效力的参比实验技术。  相似文献   
704.
为防治烟草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筛选PVY和TMV基因组中保守且高效表达siRNA的片段,连接到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TVBMV)弱毒侵染性克隆,制备成单联弱毒疫苗,获得TVB-PVYF1、TVB-PVYF2、TVB-PVYF3和TVB-TMVF1、TVB-TMVF2、TVB-TMVF3共6个单联弱毒疫苗。室内筛选后选取保护效果最好的TVB-PVYF2和TVB-TMVF3两个单联弱毒疫苗在山东临沂、潍坊和黑龙江哈尔滨等地进行了田间防效测定,TVB-PVYF2对黑龙江哈尔滨、山东临沂和潍坊烟草PVY的相对防效分别为66.88%、76.46%和60.71%,TVB-TMVF3对黑龙江哈尔滨、山东临沂和潍坊烟草TMV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0.74%、87.34%和74.40%。   相似文献   
705.
禽流感疫苗生产厂房的环境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有效控制禽流感,保证疫苗质量和人员安全,本文阐述了禽流感疫苗生产厂房环境控制要求与技术措施,并对设计、施工提出一些应注意的事项和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706.
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进行了安全性鉴定.试验采用PCR方法,通过检测该疫苗是否与牙鲆染色体整合,以及疫苗中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是否对牙鲆体内和环境中抗性菌数量及种类产生影响,来确认疫苗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疫苗不与牙鲆染色体发生整合,也未对环境中的抗性菌数量和种类产生影响,表明本实验用核酸疫苗对于受免牙鲆和环境都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07.
Approximately 1/6 of humanity is at high risk of experiencing cholera epidemics.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and safe vaccines against Vibrio cholerae, the primary cause of cholera, is part of the public health measures to prevent cholera epidemics. Natural nontoxigenic V. cholerae isolates represent a source of new genetically improved and relatively safe vaccine strains. However, the genomic engineering of wild-type V. cholerae strains is difficult, and these strains are genetically unstable due to their high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activity. We comprehensively characterized two V. cholerae isolates using genome sequencing, bioinformatic analysis, and microscopic,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 Genetic constructs were Gibson assembled and electrotransformed into V. cholerae. Bacterial colonies were assessed using standard microbi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techniques. As a result, we created a synthetic chromoprotein-expressing reporter operon. This operon was used to improve the V. cholerae genome engineering approach and monitor the stability of the genetic constructs. Finally, we created a stable candidate V. cholerae vaccine strain bearing a recA deletion and expressing the β-subunit of cholera toxin. Thus, we developed a strategy for the rapid creation of genetically stable and relatively safe candidate vaccine strains. This strategy can be applied not only to V. cholerae but also to other important human bacterial pathogens.  相似文献   
708.
目的对阳离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纳米颗粒作为核酸疫苗载体的能力及其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双重乳化法制备阳离子PLGA纳米颗粒,检测其粒径分布和表面电势,获得合成的最适方案。通过考察其形貌、吸附效率、抵抗核酸酶降解能力、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及转染真核表达质粒的能力,分析其作为核酸疫苗载体的适用性及可行性。结果由两种试剂修饰PLGA制备的纳米颗粒粒径分布、表面电势及分散性最佳;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粒径均一且呈规则球形;对质粒DNA的吸附效率可达65%;能够有效保护吸附于纳米颗粒的质粒DNA免受核酸酶降解;两种细胞系中的细胞毒性试验均显示细胞存活率高于80%;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能被细胞内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其能有效转染真核表达质粒并使其正确表达。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递送核酸疫苗能力的阳离子PLGA纳米颗粒,为核酸疫苗载体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09.
目的评价相同序列不同硫代修饰CpG ODN佐剂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表面抗原(rHBsAg)在BALB/c小鼠中的免疫原性,及在HEK-BlueTM hTLR9细胞上的活性。方法将4种(全硫代修饰的QCX1、部分硫代修饰的HS1和HS2及非硫代修饰的NS)CpG ODN及其阳性对照(全硫代修饰的CpG7909)按照相同配比分别与rHBsAg混合,使CpG ODN和rHBsAg终浓度均为20μg/mL,同时设等剂量抗原对照组(rHBsAg)及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分别肌肉免疫BALB/c小鼠,每只100μL,于免疫后1、2、4周摘眼球采血后处死小鼠,分离血清,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Anti-HBs)水平;取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s),应用ELISPOT技术检测抗原特异性IFNγ、IL-2的分泌水平。体外应用HEK-BlueTM hTLR9细胞,检测4种CpG ODN及阳性对照CpG7909在该细胞上的活性,以及血清中放置不同时间后在该细胞上的活性。结果免疫后1、2、4周,各组小鼠血清Anti-HBs水平逐渐升高,其中免后2、4周,QCX1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高于抗原对照、HS1、HS2、NS组;QCX1组小鼠MNCs在rHBsAg刺激下,分泌IFNγ和IL-2的能力显著高于HS1、HS2、NS和抗原对照组(P均<0.01);QCX1和HS2组刺激HEK-BlueTM hTLR9细胞活性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5.94和6.52μg/mL,明显低于HS1(46.54μg/mL)和NS组(49.10μg/mL);随着不同硫代修饰CpG ODN在血清中放置时间的延长,仅全硫代修饰QCX1和CpG7909组细胞培养物A655基本不变,其他组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结论全硫代修饰组QCX1佐剂增强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的能力与CpG7909相当,且在HEK-BlueTM hTLR9细胞上呈现较好的活性,在血清中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10.
目的建立皮内注射用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erin vaccine,BCG)特异性鉴别试验的多重PCR法,并进行验证。方法根据GenBank登录的Pasteur 1173P2株序列(AM408590. 1)设计并合成引物,以制备的BCG特异性鉴别试验国家参考品(简称BCG鉴别参考品)DNA为模板,多重PCR法扩增其特异性缺失区RD1,产物经3%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验证方法的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特异性、耐用性及灵敏度;采用该方法检测8批皮内注射用BCG供试品。结果 BCG鉴别参考品在重复检测6次、2名检测人员分别重复检测3 d、不同PCR退火温度及不同DNA聚合酶加量时均扩增出约200 bp的核酸片段;最低可检10 pg/mL的目的基因,仅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及皮内注射用BCG样品DNA扩增出特异性条带。经该方法检测,8批供试品PCR产物电泳均可见单一的目的条带,无RD1序列存在,大小与BCG鉴别参考品一致。结论多重PCR法的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特异性、耐用性及灵敏度良好,可应用于皮内注射用BCG特异性鉴别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