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5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78篇
工业技术   479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絮凝沉降性能是河湖疏浚淤泥资源化处理中重要且未完善的研究课题。以武汉沙湖、官桥湖及南湖3种淤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沉降筒试验,利用清浑交界面沉降速度和上清液浊度研究了粒径分布、初始含沙量及高分子聚合物对河湖淤泥絮凝沉降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沉降筒尺寸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湖淤泥粒径越小,淤泥絮凝沉降越慢,上清液浊度越小;随初始含沙量的增加,河湖淤泥整体沉降速度变小,但当初始含沙量增加到一定值后,初始含沙量的影响作用开始变弱;高分子聚合物会促进河湖淤泥絮凝沉降;沉降筒尺寸虽然对试验结果略有影响,但对于分析河湖淤泥絮凝沉降特性无较大影响。研究河湖淤泥絮凝沉降特性对于河湖通航、蓄洪、水质修复、疏浚淤泥的处理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针对配水渠出水优化措施单一、优化效果欠佳的问题,运用CFD软件,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其流速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进口宽度(b)和配水渠宽度(B)变化时出水均匀度最优的配水渠长度(L),并优化了挡墙在双段配水渠中的最佳位置。结果表明:配水渠进口集中主流在池内流域空间的扩散程度是出水均匀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当b在1 200~1 600 mm范围时,L取1 750~2 250 mm时的出水均匀度最优,若b大于1 600 mm,最优的L值须适当增加,但不应大于3 000 mm;当B为3 900 mm时,L最佳取值为1 750~2 250 mm,当B为5 300或6 700 mm时,最佳的L值应增加500 mm左右;采用双段配水渠时,挡墙位置应设在进口侧,而不应在配水渠的中间位置。该研究可为配水渠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3.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C补投量的升高,絮体粒径和生长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各自达到峰值所需补投药量分别为4和6 mg/L;剩余浊度和颗粒数先降低后升高,最低时可分别降至0.79 NTU、90个·m L-1.补投2 mg/L药剂后,280~630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22.85%增大到46.36%,4~35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1.21%减小至0.19%,再絮凝后絮体平均粒径为400μm,大于未破碎前的370μm,粒径增长率为8.11%,絮体生长速率为77.26μm/min.补投PAC可促进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提高浊度及颗粒数的去除效果,可有效改善实际工程絮凝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84.
利用电絮凝法处理某企业化工废水,以铝板作为电极板,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初始pH、极板间距、电流强度以及温度等单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正交试验,最后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得到结果为氨氮去除效果在水力停留时间为4小时,pH=9.0,温度为57℃,电流1A达到最佳,去除率达到36.8%.COD的去除效果在水力停留时间为4小时,pH=6.7,温度为57℃,电流1A达到最佳,去除率达到32.3%;从而有效的达到了对高氨氮、高COD化工废水的预处理效果,方便后续处理设施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5.
胶凝酸主要由盐酸和胶凝剂配制而成,在低渗透碳酸盐岩地层压裂时,盐酸溶蚀地层,沟通缝隙。胶凝酸与地层岩石的化学反应在2小时内完成,返排液中的残酸用以NaOH为主的碱中和剂处理,通过中和、沉降、过滤、杀菌等一系列处理后回注地层。  相似文献   
86.
何洋  张佩  崔晨  韩枫 《治淮》2015,(1):41-42
氨氮普遍存在于地表水及地下水中。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氨NH3以及氨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这两种氮的组成比取决于水体的p H值,当p H值高时,游离氨的比例高;反之则离子氨氮的比例高。水中氨氮的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水中的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分解的产物、某些工业污水及农田排水。氨氮含量的多少是判断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评价水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氨氮测定的常用方法有纳氏试剂比色法,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和滴定法,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纳氏试  相似文献   
87.
摘要:在常规处理条件下,对西南岷江地区突发性非多砂高浊水进行了原水特性的分析及絮凝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单级絮凝、分级沉淀工艺,先投加PAc,60~120s后投加PAM,对高浊度原水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原水浊度为15000NTU时,投加200m∥LPAC、0.4-0.5mg/LPAM,静沉30min后,出水浊度为1.73-2.48NTU。  相似文献   
88.
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对于大滞后、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针对水处理过程中系统环境不断变化,特别是流量有较大、频繁变化的情况下,在FCD絮凝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神经网络控制方法.解决了混凝控制中的目标等效直径动态确定问题.实际运行表明,该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9.
谷氨酸发酵液的絮凝过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壳聚糖絮凝处理谷氨酸发酵液的方法进行研究,讨论了pH值、絮凝剂浓度、温度和搅拌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壳聚糖浓度100ppm,pH5 ̄6,在30 ̄60℃搅拌15min。  相似文献   
90.
絮凝体DLCCA模型仿真及其废水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MATLAB为平台,编写二维有限扩散集团凝聚(Diffusion-Limited Cluster-Cluster Aggregation,DLCCA)模型程序,模拟絮体的生成并计算分形维数,该过程对探讨絮体的生成机理与分离沉降本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可指导优化废水处理的实际过程.通过对絮凝体DLCCA模型仿真,将模拟成果用于指导处理印钞废水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模拟絮体的分形维数在1.47左右,与其他人的研究相近.以聚硅硫酸铁铝(PSFA)为絮凝剂处理印钞废水,发现絮体的分形维数与絮凝剂用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分形维数在1.09~1.40之间.比较模拟絮体与以PSFA作为絮凝剂处理印钞废水获得的实际絮体发现,两者十分相似.DLCCA比DLA模型模拟絮体在分形维数和形态上接近实际絮体,说明絮体的凝聚过程用DLCCA模型去描述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