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3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946篇
数理化   280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53(Al),制备出多孔碳原位生长碳纳米管(CNTs)的碳复合材料(C?MIL?53(Al)和C?Co@MIL?53(Al))。得益于MIL?53(Al)和CNTs的复合结构以及CoF2的形成,C?Co@MIL?53(Al)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时,在0.5 A·g-1电流密度下展现出了高比电容(240.1 F·g-1),并且经过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72.
制备了一种碳量子点(CQDs)/金纳米颗粒(AuNPs)@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OHs)复合膜修饰电极用于鸟嘌呤(GA)和腺嘌呤(AE)的同时检测.与裸电极和其它修饰电极相比,复合膜修饰电极能显著提高GA和AE的氧化峰电流及峰电位差,能够对GA和AE同时高灵敏检测.研究了GA和AE在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0.2 mol/L PBS(pH 7.0)中,GA和AE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分别在1~200 μmol/L和2~8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0.9和1.8 μmol/L.将该修饰电极用于人体血清样品中GA和AE的同时电化学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0.4%~107.4%之间,证明了该修饰电极在生物样品分析领域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3.
温家乐  徐志成  古宇  郑冬琴  钟伟荣 《物理学报》2015,64(21):216501-216501
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 通过分别控制异质结碳纳米管管径、手性和平均温度的方式研究了异质结碳纳米管的热整流效应. 研究表明, 随着异质结碳纳米管两端几何不对称性的增强, 其热整流效率会随之上升, 而异质结碳纳米管两端的手性的改变和夹角的大小都会对热整流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热整流效率会随着碳纳米管平均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研究异质结碳纳米管热整流效率对于热二极管、碳纳米散热元器件等潜在应用价值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4.
利用第一性原理,设计并研究了一类基于单臂碳纳米管的分子封装的分子体系.计算表明,半环葫芦脲类化合物可有效封装碳纳米管,引入微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碳纳米管的电子态能级结构分布 仅带来微弱影响.半环葫芦脲分子与碳纳米管在管径方向的一维电子态波函数充分耦合,进而有效改变了一些前沿分子轨道的波函数在管径两头的分布以及相应的电子布居浓度.基于电子输运的模拟,发现半环葫芦脲分子在碳纳米管一维方向滑动时的某个电压下的电导变化可准确反映电子态波函数在相应分子导电通道上的一维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75.
以二茂铁、二甲苯为前驱体,石英为衬底,在850 oC的管式炉内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了定向碳纳米管阵列.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的结果表明:碳纳米管阵列具有良好的定向性和多壁管状结构,石墨化程度高,并且只在表面存在少量单壁碳纳米管.定向多壁碳纳米管阵列的生长模式为“底部”生长模式,即在生长的初期,当催化剂颗粒较小时,析出的碳原子生成了单壁碳纳米管或与其性质类似的多壁碳纳米管(一般层数小于5层);催化剂颗粒逐渐长大后,大量的碳原子析出后生成了普通的多壁碳纳米管,从而形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只存在于碳纳米管阵列膜表面和多层碳纳米管膜表面与界面的现象.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加速度检测的重大意义进行分析,得出了加速度检测仪的价值和意义,介绍了本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应用前景。传感器采用了基于纳米技术的碳纳米管薄膜感应前端,拓宽了传感器设备的研发领域,同时应用无线传感技术,使系统进一步实用化。最后介绍了本系统的实验情况,以及具体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77.
以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PEI-CNT)为模板,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乳糖酸(LA)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合成乳糖酸修饰的PEI-CNT复合载体,并负载抗肿瘤药物盐酸阿霉素(DOX),使其成为具有靶向功能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载体。采用核磁共振(1 HNMR)、透射电镜、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等测试手段分析载体的结构和性质。载药复合体系在酸性条件下的体外药物释放速率明显高于中性条件下的,同时该复合载药体系对肝癌细胞(SMMC-7721)具有一定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78.
彭璇 《物理化学学报》2014,30(11):2000-2008
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GCMC)方法研究了空气中微量苯组分在单臂碳纳米管(SWNTs)上的吸附净化.模拟表明,具有较大孔径的(20,20)纳米管比较适合吸附纯苯蒸汽,而对于移除空气中的毒性苯物质,苯的吸附选择性分别在(12,12)纳米管及4.0 MPa时和(18,18)纳米管及0.1 MPa时出现最小值和最大值.为了解释这一异常行为,我们进一步分析了N2-O2-C6H6混合物的局部密度分布、吸附分子构型和概率密度分布,发现(18,18)纳米管内外完全被苯分子占据,而对于(12,12)纳米管,由于存在更强的吸附质-吸附剂相互作用,空气分子更倾向于吸附在管与管之间的间隙.此外,吸附分子的空间有序参数表明大多数苯分子采取"平躺"在纳米管表面的定位,而线性的N2和O2分子则多数平行于孔轴方向.最后研究了温度和苯分子主体相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我们发现较大孔中的选择性随着温度的增加比小孔下降更加明显.与此对比,主体相苯浓度对小孔中的选择性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采用水热和溶胶-凝胶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良好电化学性能的新型多壁碳纳米管-Na3V2(PO43(MWCNT-NVP)复合材料(MWCNT的质量分数为8.74%).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可知,MWCNT分散在NVP纳米颗粒之间,并起到“电子导电线”的作用. 与纯Na3V2(PO43相比,MWCNT-NVP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更优异的循环性能. 在0.2C(35.2 mA·g-1)的电流密度下,3.0-4.5 V的电压范围内,MWCNT-NVP的初始比容量为82.2 mAh·g-1. 循环100次以后,比容量为72.3 mAh·g-1. 在1.0-3.0 V充放电时,MWCNT-NVP的初始容量为100.6 mAh·g-1. 100次循环以后,其容量保持率高达90%. 同时,交流阻抗测试表明,由于MWCNT的存在,MWCNT-NVP的导电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以上结果表明,MWCNT-NVP是一种良好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80.
采用液相沉淀法结合低温固相热解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片状Co3O4负极.通过X射线粉体衍射(XRD)、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恒电流充放电等表征手段,发现该Co3O4为立方相,结晶完整且无杂质,由直径为1.5-3.0μm、厚度约为100-300 nm的不规则片状颗粒组成,比表面积约为30.5 m2·g-1;其比容量高且容量保持率好,在0.1C倍率下,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444.5 mAh·g-1,50次循环后充电容量仍大于1100.0 mAh·g-1;但在高倍率(1C)下,50次循环后充电容量保持率仅为75.3%,倍率性能一般.故采用碳纳米管(CNTs)掺杂改性,结果表明:在1C倍率下,70次循环后复合材料充电容量保持率为96.3%;在2C倍率下,50次循环后充电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7.0%,倍率性能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