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8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1919篇
数理化   4356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一种新的磷酸根离子敏感电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种新的磷酸根离子敏感电极研究肖丹,俞汝勤,李军,袁孔铨(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长沙,410082)关键词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磷酸二氢根磷酸根离子浓度的测定在化学化工、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磷酸根离子敏感电极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2.
预处理条件对Ni-Ce-P非晶态合金液相加氢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宗保宁  闵恩泽  朱永山 《化学学报》1991,49(11):1056-1061
采用真空骤冷技术制备了Ni82Ce0.31P17.7和Ni82P18非晶态合金。通过高压氢气中热处理, 使其粉化。DSC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少量Ce使Ni-P非晶态合金晶化温度提高160℃。用高压反应釜考察了氧化温度和氢还原温度对Ni-De-P非晶态合金本乙烯液相加氢活性的影响, 并对比了Ni-P和Ni-Ce-P的加氢活性, 活性测试的结果表明: 氧化、还原处理过程使Ni-Ce-P加氢活性显著增加, 最佳的预处理条件是240℃氧化1h, 300℃氢气还原2h; Ni-Ce-P加氢活性是Ni-P加氢活性的3-4倍, 用AES和XPS研究了氧化、还原过程中,Ni-Ce-P表面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3.
研究了一些氧化物的H2-TPR及CO-TPR行为,结果发现,Co3O4/Al2O3,NiO/SiO2,NiO和Pd/NiO的H2-TPR温度要低于它们的CO-TPR温度,特别是Pd/NiO样品,它的H2-TPR温度为598K,而其CO-TPR温度高达949K,差别为351K,因此有可能利用Pd/NiO在一定温度下选择性地与CO中的H2反应而将其除去. 实验结果表明,Pd/NiO可在603K及4000h-1的条件下从H2(0.34%),CO(50%)和N2(余)的混合气中选择性地除去90%以上的H2,吸氢容量为每克样品55mL标准态H2.  相似文献   
104.
侯经国  王亚丽 《分析化学》1998,26(3):298-302
在自制的硅基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上(HPLC-CSP),优化了1-(6'-甲氧基萘)乙醇氢酯基化反应产物-萘普生甲酯手性分离的条件,测定了相应的一系列不对称氢酯基化反应产物的对映体过剩值(e.e.值)。结果表明,在CDMPC-CSP手性柱上用HPLC测定此类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光学产率,评价催化剂体系的手性选择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5.
郑炎松  江岸 《有机化学》2003,23(10):1114-1119
用手性的丙烯酸薄荷醇酯与原位生成的1,3-偶极试剂发生Diels-Alder反应, 得到一系列新的手性2,4-二酯基四氢吡咯衍生物,经氢化铝锂还原得到纯的手性 2,4-二羟甲基吡咯衍生物。并首次发现,在用Oxone氧化烯时,2,4-二羟甲基四 氢吡咯衍生物能有效地诱导烯烃发生环氧化反应,转化率达到定量。  相似文献   
106.
报道从中国南海网胰藻Hydroclathrus clathratus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经过MS,IR,1HNMR,13CNMR(DEPT),HMQC和HMBC等波谱技术鉴定为:(6R,7aS)-6-羟基-4,4,7a-三甲基-2,4,5,6,7,7a-六氢苯并呋喃-2-酮(1),1-(2-脱氧-β-D-呋喃核糖)-5-甲基-1,2,3,4-四氢嘧啶-2,4-二酮(2),尿嘧啶(3),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确定化合物1的立体结构,其中化合物1是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7.
通过控制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BIW)的氢解程度,成功制备了其氢解反应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体三乙酰基三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TATBIW),并对其单晶结构(TATBIW·0.5H2O)进行了测定,它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0.9893(2)nm,b=1.2624(3)nm,c=1.3396(3)nm;V=1.5963(6)nm3,z=2,Dc=1.194 g·cm-3,该化合物的单晶数据未见文献报道.TATBIW的制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HBIW的氢解反应机理,提高氢解产品得率.  相似文献   
108.
3-氨基-二氢噻吩-2-酮类Schiff碱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氨基-二氢噻吩-2-酮(DL-高半胱氨酸硫内酯)盐酸盐与取代苯甲醛反应, 得到3-氨基-二氢噻吩-2-酮类Schiff碱. 合成了9个化合物, 其中7个为首次报道的新Schiff碱类化合物. 化合物结构经IR, 1H NMR和元素分析证实, 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室内毒力测试, 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杀菌、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9.
制备了负载铬酸氢根的季铵树脂,研究了以该树脂为氧化剂将糠醇氧化为糠醛的反应,考察了温度,时间、溶剂,树脂与醇的摩尔比对该氧化反应的影响。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即以苯为溶剂,n(树脂):n(醇)=3.5:1,反应回流10h,糠醛产率达75%,实验中铬酸氢根季铵树脂选择性地将糠醇氧化为糠醛,表明它是一种有效的、可套用的氧化剂。  相似文献   
110.
常贯儒  周立新陈动 《中国化学》2006,24(11):1514-1522
A systematic quantum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intrinsic structure, energies and spectral properties of all the studied cross-link adducts formed by the novel trans platinum with thiazole ligand has been carried out at B3LYP/6-31G^* level of theory with the Lanl2dz pseudo potential basis set for the Pt atom. Special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these complexes and the factors that probably alter the order of the relative stability.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hydrogen bond on the structures, the energies and the spectral property was revealed. Other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relative stability including solvation effect, entropy and electronic delocalization energy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stability energy of the whole complex, and the interaction energy between two purine bases and the [Pt-(NH3)thiazole]^2+ group were adopted to study the interplay among subsystem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relative stability of all the studied cross-link model. Finally, basic spectral properties of these complexes including H(8) chemical shifts of all the studied complexes and the VCD (vibrational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of two pairs of GG chelate enantiomers, were provided in order to define the structure of the most possible duplex bearing novel trans platinum drug le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