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7篇
环境安全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长期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紫色土剖面无机磷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韩晓飞  高明  谢德体  王子芳 《环境科学》2016,37(6):2284-2290
以1990年建立的耕作制定位试验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常规中稻-冬水田平作(CF)、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1(RNT1)、中稻-小麦或油菜垄作免耕2(RNT2)和中稻-小麦或油菜水旱轮作(CR)等耕作方式对紫色土剖面不同形态无机磷分布演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前土壤相比,长期不同耕作处理的土壤上下层全磷、有效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大小顺序为RNT2CFCRRNT1.除了Fe-P含量下层土壤高于上部耕层外,Ca_2-P、Ca_8-P、Al~-P、Ca_(10)-P、O-P都表现为耕层高于下层的特征.不同耕作措施对紫色土剖面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影响显著,对各形态无机磷有效性影响效果为CRRNTCF.长期水旱轮作更有利于作物对磷的吸收.相关分析表明各组分无机磷对紫色土有效磷的贡献为Ca_2-P(0.936 9)Al~-P(0.915 8)Ca_8-P(0.901 2)Fe-P(0.828 7)Ca_(10)-P(0.805 9)O-P(0.747 2).  相似文献   
122.
华北平原典型区土壤氟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易春瑶  汪丙国  靳孟贵 《环境科学》2013,34(8):3195-3204
为了研究华北平原典型区小麦-玉米农田土壤氟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方法,测定了采自该地区的耕作层土壤样品(0~30 cm)和剖面土壤样品氟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耕作层土壤总氟含量为338.31~781.67 mg·kg-1,平均含量为430.46 mg·kg-1.耕作层土壤中不同形态氟含量以残余态最高,其平均含量为402.73 mg·kg-1;其次为水溶态,平均含量为14.39 mg·kg-1,处于氟污染较高水平,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再次为有机态和铁锰结合态,其平均含量分别为8.90 mg·kg-1和4.10 mg·kg-1;可交换态含量最低,其平均含量为0.33 mg·kg-1.耕作层土壤中水溶态氟含量与土壤pH、CEC呈正相关,与土壤黏粒含量呈负相关;铁锰结合态氟含量与土壤pH、CEC、土壤砂粒含量呈正相关,与黏粒含量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对土壤水溶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含量影响最显著,土壤CEC对土壤总氟和残余态氟含量影响最为显著.土壤剖面总氟含量受土壤岩性变化控制,在包气带中呈现峰谷交替的变化特征;土壤剖面水溶态氟含量受土壤岩性变化较小,受土壤pH影响较大,各土壤剖面水溶态氟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主要在靠近地表0~100 cm处变化.本研究可为该区域土壤氟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土壤氟的迁移转化、土壤氟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3.
北京耕作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以北京市耕作土壤中重金属元素为例,采用Moran's I统计量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相关尺度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市耕作土壤中8种重金属含量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Cr、Ni、Zn、Hg、Cu、Pb、As、Cd的空间自相关尺度分别为57、75、57、55、55、65、74、37km.以cr和Hg为例,用区域空间自相关指标结合Moran散点图分析了重金属含量空间聚集区和空间孤立区在研究区内的分布规律.其中"高-高"空间聚集和"低-高"空间孤立区域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对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7年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结构体分布以及结构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以及秸秆还田+传统耕作均提高了5 mm粒级结构体的含量。随着土壤结构体粒径的增大,结构体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小,有机碳含量在0.25 mm结构体中平均含量为10.87 g/kg,在5 mm结构体中平均含量为9.57 g/kg。在0.25 mm的各粒级结构体中,全氮含量也随着结构体粒径的增加而减小。深松和旋耕处理较免耕和传统耕作更有利于结构体中有机碳、氮含量的增加;深松和旋耕比较,深松更有利于2 mm结构体碳氮含量的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含量和较小粒级(2 mm)结构体的碳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好。从有利于结构体保持和有机碳、氮储量增加的角度考虑,深松和旋耕是当地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5.
As a conventional farming practice, tillage has la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Loess Plateau, China. Although 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tillage is a prominent culprit to soil carbon loss in croplands,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s of tillage on the responses of soil CO2 e ux (SCE) to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Using a multi-channel automated CO2 e ux chamber system, we measured SCE in situ continuously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ventional tillage in a rain fed wheat field of Loess Plateau, China. The changes in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sensitivities of SCE, denoted by the Q10 value and linear regression slope respectively, were compared in the same range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till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tillage, SCE increased by 1.2–2.2 times; the soil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increased by 36.1%–37.5%; and the soil moisture sensitivity increased by 140%–166%. Thus, the tillage-induced increase in SCE might partially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sensitivity of SCE.  相似文献   
126.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夏玉米田土壤呼吸及根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禄兴丽  廖允成 《环境科学》2015,36(6):2266-2273
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夏玉米田土壤呼吸及根呼吸的影响,采用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深松耕(ST)、免耕(NT)、旋耕(RT)和翻耕(CT)这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根去除法研究了根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随生育期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在抽雄期达到最大,各生育期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依次表现为:抽雄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拔节期苗期.不同耕作措施对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表现为CTSTRTNT;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不同耕作措施下5 cm地温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35%~75%.而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的相关系数却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夏玉米生长季中,不同耕作措施下根呼吸作用占土壤呼吸作用的比例在45.13%~56.86%之间波动,均值为51.72%.因此,利用根去除法可以用来了解作物生长对土壤碳排放的贡献及比较不同耕作措施对根系呼吸贡献的影响,从而为筛选出减缓农田土壤有机碳分解的耕作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7.
罗芳  鲁伦慧  李哲  韦方强 《环境科学》2021,42(8):3763-3772
三峡水库低水位运行时,消落带由于落干期与作物生长期重叠,常被近岸农民开垦利用,然而传统的农业种植可能会影响库区水环境.为对比农耕和弃耕的水环境效应,选择一级支流澎溪河库湾消落带为研究区域,以玉米、土豆和花生地为研究对象,选择农耕期(2018年3~9月)和退耕期(2019年3~9月)对农耕地和弃耕地土壤各氮、磷形态含量进行研究,同时构建了农耕地与弃耕地氮、磷平衡模型,比较分析农耕和弃耕状态下土壤氮、磷收支特征及其流失风险.结果表明,玉米地土壤氨氮、全磷和无机磷含量在不同种植期差异显著;农耕地的氨氮和硝态氮的含量显著高于弃耕地,全磷、无机磷和钙结合态磷的含量显著低于弃耕地;土壤氮、磷盈余量大小顺序为玉米>土豆>花生,分别是76.89、51.92和43.74 kg·hm-2以及79.69、75.76和17.78 kg·hm-2,整体上,3种作物用地氮、磷盈余量大于流失风险值,研究区农耕地氮、磷污染潜势呈现.综上可知,消落带农业耕作将迫使氮、磷流失风险加剧,不利于水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28.
耕地利用是土地利用方式中重要的一种形式,研究表明,采取保护性耕地措施可以有效遏制土壤中产生的二氧化碳。2016年6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发的保护性耕地项目方法学进入CCER方法学目录,耕地的减排增汇行为便有了交易价值。本文着重介绍国内CCER政策背景及保护性耕作机制原理,通过对2个案例的研究分析得出初步结论,最后对提高项目开发收益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9.
以沈抚灌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多环芳烃分布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停灌30 a来,沈抚灌区周边不同耕作方式的农田土壤受PAHs污染仍较为严重,属于中度以上污染.美国环保署(USEPA)规定的16种PAHs中有15种被检测出,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0~20 cm),质量比为3 518~9 140 μg/kg,以高环芳烃(>4环)为主;亚表层土壤(20~40 cm)中PAHs质量比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以低环芳烃(<4环)为主.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PAHs质量比影响较大,表层土壤水田耕作下土壤PAHs残留量最高,水田-旱田轮作比长期旱田耕作模式下土壤PAHs质量比高70%;亚表层土壤中耕作下长期旱田耕作下土壤PAHs质量比最低,为1 020 μg/kg.亚表层土壤PAHs与有机质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w(IcP)/[w(IcP)+w(BgP)]和w(Fla)/[w(Fla)+w(Pyr)]分析表明,表层土壤PAHs来源除受长期污灌影响外,耕作方式和环境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0.
本文根据南充地区冬春气候特点,并针对旱地实行的中厢分带间套种植小春预留行未充分利用的状况,从1984年开始在预留行进行了栽油菜研究。结果表明,一般亩增菜籽30~40kg,增加产值34~45元,纯收入21~32元,并找出了适于预留行栽植的油菜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