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64篇
  免费   7146篇
  国内免费   4207篇
工业技术   66517篇
  2024年   208篇
  2023年   923篇
  2022年   1463篇
  2021年   1827篇
  2020年   1892篇
  2019年   1596篇
  2018年   1404篇
  2017年   2037篇
  2016年   2123篇
  2015年   2337篇
  2014年   3275篇
  2013年   3247篇
  2012年   4093篇
  2011年   4415篇
  2010年   3264篇
  2009年   3362篇
  2008年   2999篇
  2007年   3795篇
  2006年   3546篇
  2005年   2905篇
  2004年   2455篇
  2003年   2251篇
  2002年   1799篇
  2001年   1485篇
  2000年   1442篇
  1999年   1176篇
  1998年   903篇
  1997年   803篇
  1996年   737篇
  1995年   583篇
  1994年   502篇
  1993年   340篇
  1992年   274篇
  1991年   203篇
  1990年   201篇
  1989年   215篇
  1988年   127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4篇
  1959年   14篇
  1955年   4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微型轴流风扇噪声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微型轴流风扇噪声的产生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及教育处,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出的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作了比较验证,在声压随观测角度和距离的变化关系上,两者显示出基本一致的趋势。文中以等流量为前提,对降低微型风扇噪声的一种途径作了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转轴很细的风扇,可使噪声明显降低(大于3dB)。  相似文献   
62.
欧文  李明  钱鹤 《半导体学报》2003,24(5):516-519
对普遍采用的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硅( ONO)三层复合结构介质层的制备工艺及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了ONO的漏电特性以及顶氧( top oxide)和底氧( bottom oxide)的厚度对ONO层漏电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较薄的底氧和较厚的顶氧,既能保证较高的临界电场强度,又能获得较薄的等效氧化层厚度,提高耦合率,降低编程电压.  相似文献   
63.
库车坳陷中新生界天然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北部一近东西走向的狭长坳陷,以中新生代地层为主。地层压实排出水离心流区位于拜城凹陷和阳霞凹陷,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东秋里塔克构造带和塔北前缘隆起带为越流泄水区。库车坳陷在早第三纪-库车早期主要为油藏、凝析油气藏形成时期;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是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天然气经短距离侧向汇聚,通过沟通源岩和圈闭的断裂垂向富集。在强烈的构造挤压和气体充注条件下,被具有很好封闭性的下第三系膏盐岩严密封闭,形成异常高压气藏。下伏三叠系-侏罗系源岩的沉积埋藏水、粘土矿物脱出水沿断裂带伴随天然气向浅部越流,在构造顶部形成相对低矿化度的地下水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64.
介绍了堆石料与基岩面的现场直剪试验方法,6个组次的直剪试验结果表明,堆石料与基岩面的抗剪强度指标随基岩面坚硬度的增大而增加,并随基岩面粗糙度的加大而加大。  相似文献   
65.
边际油田开发技术现状、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中国陆上边际油田主要包括低渗透、稠油和复杂断块等特殊类型难采油田。中国在难采边际储量的开发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现场试验,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初步建立难采边际油田经济有效的开发技术。近年新发现的油田绝大部分属于特低渗、低产、低丰度、高黏度等边际油田,开采难度增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地质和工程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探索针对不同油藏的开发模式和策略,积累经验,转变观念,创立科学、实用和有效的技术措施。边际油田开发最核心的问题是经济问题,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降低成本,简化钻采工艺、地面工艺和流程,借鉴其他类型油藏的开发技术,提高边际油田经济效益。参34  相似文献   
66.
水力脉动冲击钻井工具初步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掘力脉动冲击钻井是将水力脉冲、机械冲击振动结合为一体提高钻井速度的一种方法,介绍了辽河油田研制的脉动冲击钻井工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现场试验情况。在潜山混合花岗岩、砂岩,硬脆性泥岩等不同地层的现场试验表明:水力脉动工具工作平稳,未出现蹩跳钻现象,也没有出现脱、落、断、掉等问题,主体安全性、可靠性较好;在潜山混舍花岗岩、砂岩、硬脆性泥岩地层机械钻速提高幅度较大,但在部分泥岩地层效果不佳。试验中发现密封圈耐温性差、脉冲腔易磨损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水力脉动冲击工具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7.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计算机、网络与自动控制三项技术相互结合的一门新技术。文章介绍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仪表网络的典型结构,对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与集散控制系统进行了比较,论述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检查和调试的程序、内容与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68.
介绍了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光子晶体的概念和材料特点、光子晶体光纤的性能、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及具有深远影响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9.
胜坨油田浅水浊积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胜坨油田沙二段1砂层组2小层是浅水浊积相储集层,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及非均质性和水淹特征,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其分为4类流动单元。流动单元E以中砂岩为主,处在沉积旋回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基本没有无水开采期,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减缓,非均质性弱,纵向剩余油分布差别小;流动单元G以细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边部及边缘相内侧,非均质性最弱,水淹较均匀,高含水期仍有可观的可动剩余油;流动单元M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上部,分布于浊流边缘相的外侧,非均质性较强,是剩余油较富集的部位;流动单元P以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的细、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的顶部及底部,分布浊流相与湖相的交界部位,非均质性强,极容易形成剩余油,但剩余油总量不大且较难开发,经济价值不大。把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研究结合起来,可以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可行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0.
高功率脉冲水中放电的应用及其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介绍了高功率脉冲水下放电的机理,然后综合论述了其应用和研究的状况,从较为成熟的脉冲水处理技术到医疗领域的ESWL应用技术,以及在脉冲电场食品杀菌和水下目标探测方面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最后指出了高功率脉冲电技术应用前景以及进行更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