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633篇
  免费   3371篇
  国内免费   897篇
社会科学   230901篇
  2024年   909篇
  2023年   3211篇
  2022年   2109篇
  2021年   3004篇
  2020年   2828篇
  2019年   3475篇
  2018年   1278篇
  2017年   2828篇
  2016年   4064篇
  2015年   6398篇
  2014年   16749篇
  2013年   15607篇
  2012年   16536篇
  2011年   17900篇
  2010年   15832篇
  2009年   17109篇
  2008年   18224篇
  2007年   13237篇
  2006年   11514篇
  2005年   10745篇
  2004年   9296篇
  2003年   9437篇
  2002年   8161篇
  2001年   6778篇
  2000年   5396篇
  1999年   2197篇
  1998年   1364篇
  1997年   1151篇
  1996年   741篇
  1995年   628篇
  1994年   460篇
  1993年   356篇
  1992年   366篇
  1991年   349篇
  1990年   252篇
  1989年   34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3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时代使命,使得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高校研究生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研究生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中坚力量,加强对高校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及职业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助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2.
63.
基于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新路径的研究,首先要明确新媒体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然后结合这三点影响,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了利用新媒体宣传企业品牌形象、增加企业传播管理理念的途径以及有效弘扬企业核心价值的三种对策,总体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高效化。  相似文献   
64.
风险社会语境下,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环境风险频发的高风险时代,企业应承担环境责任已是不争的事实。特殊背景下我国的环境风险呈现出众多特点,潜在着巨大的环境危机,企业环境责任的进路选择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企业作为环境资源最主要的利用者和环境问题最大的制造者,拥有其他主体不具有的诸多技术和能力,应对环境风险更具优势。但是众多因素影响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传统责任体系导致企业环境责任缺失,无法确保企业能就环境问题自我负责,要解决企业在科技发展、生产或盈利过程中的环境风险问题,必须认清形势,优化外部环境,培育企业文化,转变企业环境治理理念,配以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机制,使企业环境责任的进路选择成为企业自主行为。  相似文献   
65.
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存形态可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以及艺术形态。在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再生产土壤、社会再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功能等方面的变迁,致使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传承内容、动力、方式及评判标准发生变化。因此,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发展出路在于自身的文化内涵的拓深和增值,以适应民众正在或已经改变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6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展,文化融洽、碰撞、相互影响与渗透不可避免。文化研究作为一种高度语境化的研究活动,它要求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政治、民族等语境出发,对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做出解读。本期刊发的笔谈即是在跨文化视域下对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67.
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不论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有其共性,又都各有其个性。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是我们所关注的,本文将对此做以探索。  相似文献   
68.
69.
70.
“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典型特征之一,有其历史的传承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语境下,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中挖掘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潜质,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与逻辑的体现.创造诠释说与创造教育说为其转化出“创造”性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由“德”化“新”立“创”,善养创造思维多元要素,化育人生最高义,揭示出“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化为现实“创造”人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