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80篇 |
免费 | 2610篇 |
国内免费 | 122篇 |
学科分类
地球科学 | 59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7篇 |
2024年 | 133篇 |
2023年 | 130篇 |
2022年 | 186篇 |
2021年 | 195篇 |
2020年 | 196篇 |
2019年 | 205篇 |
2018年 | 193篇 |
2017年 | 183篇 |
2016年 | 201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252篇 |
2013年 | 285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233篇 |
2010年 | 209篇 |
2009年 | 244篇 |
2008年 | 240篇 |
2007年 | 275篇 |
2006年 | 253篇 |
2005年 | 192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67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116篇 |
1998年 | 162篇 |
1997年 | 109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本文根据全新世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特征和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结合孢粉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揭示了全新世以来洞庭湖演变的六个阶段:(1)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为河湖切割平原;(2)中全新世早、中期(8000—5000a B.P.)是湖泊扩展时期;(3)中全新世晚期(5000—3000 a B.P.)四水复合三角洲发育,湖沼洼地零星分布;(4)商周至秦汉(3000—1700 a B.P.)四水分流间洼地湖泊和沼泽广布,汛期河湖水体相连;(5)魏晋至19世纪中叶,洞庭湖逐渐发展至鼎盛阶段;(6)19世纪中叶至今,三角洲迅速推进,湖泊逐渐萎缩。研究认为这种发育演化过程与区域性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2.
群落物种组成及种群分布格局特征是揭示种群发展趋势及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以滇西北剑湖湿地海菜花群落为对象,采用样方法与扩散系数法对其物种组成与种群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共有物种18种,分属12科、14属,包括沉水、漂浮、浮叶及湿生4类生活型;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草茨藻(Najas graminea)呈集群分布,其余种群呈随机分布;海菜花种群个体间拥挤效应最大,种内竞争最为激烈.保育海菜花种源、开展流域和生境治理以减缓湖泊沼泽化进程,是目前剑湖海菜花群落保护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3.
为定量解析南四湖水源组成,厘清本地水与外调水的关系,精准保护湖泊水资源,本文建立了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比较南水北调东线运行后调水期和非调水期不同水源对南四湖湖区的贡献比例及季节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降雨受到一定程度局地蒸发的影响,夏季受海洋蒸发水汽的影响;(2)南四湖地下水、大气降水、入湖河流和外调水等不同水源对湖区水体的贡献比例受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影响较大,调水期分别为5.4%、8.7%、31.2%和54.7%,外调水贡献比例最高;非调水期分别为22.9%、53.0%、6.7%和17.4%,大气降水贡献比例最高,入湖河流贡献相对较少.(3)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实施后,调水期的外调水量对湖区的贡献占绝对优势,表明调水对南四湖水量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水活动逐渐取代自然因素成为流域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4.
Phytoplankton dynamics and cyanobacterial dominance in Murchison Bay of Lake Victoria (Uganda)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igrid Haande Thomas RohrlackRonald P. Semyalo Pål BrettumBente Edvardsen Anne Lyche-SolheimKai Sørensen Petter Larsson 《Limnologica》2011,41(1):20-29
Murchison Bay is a shallow embayment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Lake Victoria, strongly influenced by urban pollution from the Ugandan capital Kampala. Two stations, representing the semi-enclosed innermost part of the bay and the wider outer part of the bay, were sampled in the period from April 2003 to March 2004,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the nutrient status in the bay. Murchison Bay was highly eutrophic with average concentrations (n=25) of total phosphorous >90 μg L−1 and total nitrogen >1100 μg L−1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bay.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a variety of cyanobacterial species and diatoms. Cyanobacteria were dominant in the whole bay, whereas diatoms were more abundant in the outer part of the bay. Moreover, the proportion of N-fixing species like Anabaena sp. was higher in the outer part of the bay, whereas species like Microcystis sp. were more abundant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bay.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especially in the outer part of the bay, may be influenced by light limitation. Low NO3-N concentrations in the bay may also indicate a possible N-limitation, thus favouring growth of N-fixing cyanobacteria. The open bay is, however, a complex system, and additio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loss processes most likely affect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相似文献
95.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察干淖尔盐湖为研究对象,利用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测年技术和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重建湖面波动历史,探讨湖泊形成与环境变化过程.通过对察干淖尔盐湖周边大量的野外考察,发现湖泊周围存在海拔高程为1020、978和973 m的三级古湖岸阶地,其OSL测年结果分别为29.2±1.3、18.4±0.8及8.2 8.0 ka.通过湖岸阶地高程恢复的上述3个时期的古湖面积分别为3600、500和400 km~2.与现今的干旱盐湖景观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96.
在对吉兰泰盐湖南部地下水化学组分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PHREEQC软件对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从贺兰山西侧山前到吉兰泰盐湖,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过渡到Cl-—SO24-型、最后变为Cl-型;Ca2+、Mg2+与SO24-相关分析表明发生石膏溶解出的Ca2+置换了MgCO3中Mg2+,从而产生了CaCO3沉淀的水岩反应,而白云石、石膏、岩盐、CO2(g)的溶解是常量离子增加的物质来源,同时伴有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及阳离子交换作用。特别是深层地下水具有较高的mNa/Cl值与较低的mCa/Na值,表明发生强烈的阳离子交换作用,这对认识吉兰泰盐湖地区及干旱区沙漠地区水体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与演化机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7.
根据2005—2017年卫星遥感反演的太湖蓝藻水华信息,利用区域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各类气象因子对太湖蓝藻深水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日平均气温为0~35℃区间内会出现蓝藻聚集现象,其中最适宜气温区间为15.1~35℃,该区间内累计出现蓝藻水华的面积占比达90%、出现大面积蓝藻水华占比达93%;②在卫星观测到蓝藻前6h,平均风速为0.2~4.8m/s区间内能观测到蓝藻水华,其中最适宜的平均风速区间为0.5~3.4m/s,该区间内蓝藻水华累计出现次数占比达94.7%,大面积蓝藻水华主要出现在平均风速2.0m/s的情况下,占比89%;③降水总体上呈负效应,但在观测到有大面积蓝藻水华的情况下,前24h有小雨(10mm)的情形与总降水次数之比达88%,说明小雨的适度扰动有利于形成大面积蓝藻水华;④日照充足有利于蓝藻生长,但并非蓝藻水华形成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多元回归综合气象指数模型,拟合结果较好,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8.
正The Dingbian Saline Lake groups are in Dingbian County,northwest of Shaanxi province,and located on the border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Maowusu Desert in Northern Shanxi.It's altitude is more than 1300m.The 相似文献
99.
本文利用CSR发布的GRACE RL06时变重力场模型,结合两种水文模式、卫星测高、降雨和蒸散等多源数据,从多个角度综合系统地分析维多利亚湖流域2003-01-2017-06的陆地水储量变化.比较了正向建模方法和单一尺度因子对泄漏误差的改正效果,经对比采用正向建模方法在此流域效果更好.基于多源数据得出以下三点与此前研究不同的结论:(1)GRACE RL06版本数据探测到流域内的水储量在2003-01-2017-06呈增加趋势,球谐位系数和Mascon产品得到的变化速率分别为14.9 mm·a-1和16.7 mm·a-1,观测误差小于RL05版本的结果,RL05版本低估了流域水储量的变化速率;(2)2013-01-2016-02期间GRACE和测高探测到湖泊水量增长,而水文模式探测到流域内水储量减少,推测这一现象由大坝蓄水造成;(3)受El Niño事件影响,2016-03-2017-06流域降雨减少,流域水储量减少,GRACE球谐位系数和Mascon探测到的变化速率分别为-100.3 mm·a-1和-129.7 mm·a-1.本文结果表明卫星观测数据可为在缺乏直接观测数据的情况下分析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区域水储量的影响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这也为研究我国湖泊流域水储量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100.
如何利用湖泊/海洋沉积物地球化学代用指标有效地指示环境很大程度取决于元素的来源及其在沉积物中赋存形态的确定.对位于半干旱区的内蒙古岱海14个沉积物样品的连续提取实验及18个元素在水可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及残留态等六种赋存相态中含量变化进行了测试和研究,结合沉积物的矿物组成,结果表明在岱海流域内只经历了较弱的化学风化过程,除了Ca和Sr外,其他元素主要赋存于残留态中,只发生了很小程度的活化溶解.受元素亲合性和湖水物理化学状态的制约,出溶的Sr与Ca的赋存相态基本一致,而出溶的Pb、Be、Co、Cu、K、Mn、Fe等元素则与自生碳酸盐、有机质表现出一定的亲合性.元素在不同赋存相态中分布为地球化学环境代用指标的提取和解释提供了机理性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