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1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254篇
地球科学   193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唐登银  高善明 《地理研究》1998,17(4):401-408
黄河是多沙性河流,引黄必带进大量泥沙,沉沙池沉粗排细,能有效处理泥沙。当沉沙池淤满,失去自流沉沙作用时,采用"以挖待沉"可以延长灌区运行年限,但没有扬水沉沙方案优越。根据黄河下游地上河的特殊地貌条件,如果能在河漫滩上建沉沙池,可以解决沉沙占地的难题。  相似文献   
92.
黄河内蒙古不同河型段对洪水过程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河道淤积近年来有所加重,一些人寄望于人造洪峰冲沙来降低河床。本文根据典型年份的最大洪水的流量—水位过程线变化特征,揭示黄河内蒙古不同河型段对这些洪水的响应机制,得出黄河内蒙古河段洪水的流量—水位过程线类型有线形、顺时针环线、逆时针环线3类单一关系和线形+逆时针环线、逆时针环线+线形、"8"字形+线形、嵌套状逆时针环线以及交叉线形5类复合关系。这些关系总体上可以反映洪水过程中河床是侵蚀还是沉积、何时侵蚀何时沉积、以及冲淤是否具有反复性。黄河内蒙古冲积性河段的河道对同一次洪水过程的响应沿程表现出分化现象,其中辫状河段以河床侵蚀下降为特征,弯曲河段以河床明显沉积升高为特征,而顺直河段以少量沉积或冲淤平衡为特征。不同河型段的河道对洪水的响应趋势与洪水动能的沿程减小相适应,洪峰含沙量沿程减小是该趋势的具体体现。人造洪峰冲沙难以逆转上述淤积趋势,对防治洪灾帮助有限。  相似文献   
93.
河相关系理论迄今总是应用于冲积河流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尚未应用在非冲积性山地河流的研究中.河相关系理论是否适用于非冲积性河流的研究?该研究选取滇西山地河流,以怒江道街坝、澜沧江旧州和景洪、以及金沙江石鼓4个水文站的历年实测水文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上述4站有水文资料记载时段的历年及多年的流量~河宽、流量~水深、流量~流速关系,揭示其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河相关系理论在研究非冲积性河流当中同样存在很好的效果,表明山地非冲积性河流与冲积河流在河道演变中遵循类似的规律.研究区北段从西部的怒江到中部的澜沧江,再到东部的金沙江,其河相关系的年际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与它们受到构造抬升的影响减弱相适应.澜沧江河相关系的年际变化在北部相对不明显,在南部则相对显著,这与其南北两段的地貌分异有关,也与中下游的大坝建设等人类活动引起南部河床的冲淤强度的增大有关.系数积及指数和表明,山地河流由于受到基岩边界的影响,其流水断面的调整中河宽、水深和流速之间的协调能力比冲积性河流的小.另外,建立了流水断面宽深比与流量之间的河相关系式,丰富了河相关系的研究内容,并在研究区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流量预测或断面形态预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
挽救莱茵河绿皮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5.
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江源地区的测图情况,指出沱沱河正源纳钦曲是兰州军区测绘部队1974年发现并测图。论述了认定河源诸项标准的由来,指出确定河源不可随意择取认定标准和确定主次。对"三源说"提出了质疑:沱沱河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东南侧两初始冰川,而非姜古迪如南侧冰川;认为把楚玛尔河定为长江的北源,既不符合实际,又搞乱了水系的干支名系关系,并出现多个源头,有违发源地的地域慨念。依江源数十条源流形成的密集扇形分布水系,提出长江发源地应表述为:源于唐古拉山脉北麓。按照认定河源的诸项标准,对长江诸源进行了分析与比量,当曲各项均为最优,认为当曲才是长江正源,源于霞舍日啊巴山峰东侧的多朝能谷地。指出量算长江的精确长度,应顾及诸多因素并建议重新量算。  相似文献   
96.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8年6月三峡水库部分支流库湾第一次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表明水库支流库湾生态环境已经恶化.以香溪河库湾为例,于2008年6月6日~7月25日,每间隔7天在库湾14个采样点采集水样一次,对蓝藻水华进行监测,研究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这次水华自2008年6月9日暴发,6月20日达到顶峰,7月11日结束,持续大约1个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与叶绿素a(Chl.a)所指示的水体营养状态,将同时满足TSI>60与Chl.a>20 μg/L两个条件的区域边界视为蓝藻水华暴发的临界状态;整个水华暴发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6月9~25日和7月3~11日.水华暴发区域主要集中在距河口20~30 km处相对稳定的库湾中上游区域,适宜的水动力条件是水华暴发的必要条件.此次水华的消落过程主要受到磷含量降低的限制以及氮磷比的影响,当氮磷比显著升高时,蓝藻的生长受到抑制.总氮总磷比在10~25之间比较适宜蓝藻的大量生长,因此限制磷元素的入库通量对于预防和控制库湾水华的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从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50a来农业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过程看,人工绿洲耕作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有较显著的提高,人工绿洲生态也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是单位面积生产力水平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初步建立,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加强,生活能源的短缺得到改进。但从流域的绿洲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是农田施肥重化肥轻有机肥,土壤肥力不高;灌区中游重灌轻排,灌排不协调,盐渍化面积有所扩大;流域下游由于缺水和人为等因素使天然绿洲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天然林的绿色屏障作用大为削弱等。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逐步加以协调,才能实现绿洲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8.
TOPSIS法在开封市化肥河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OPSIS法系通过建立多个决策方案,分别计算各个可行方案到正理想点的距离(S^*i)和负理想点的距离(S^-i),再计算出各个可行解对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然后通过对相对接近度进行排序找出满意解。运用该方法对开封市化肥河2001—2005年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化肥河综合水质明显优于2001年,且基本呈现逐年好转趋势,但从单一因子对标分析来看,化肥河水质常年属于劣V类,污染较为严重。此外,还分析了TOPSIS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克服TOPSIS法缺点的办法。  相似文献   
99.
甘达基河流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众多濒危野生物种的重要栖息地。然而气候变化使该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得愈发脆弱。本研究利用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Max Ent)评估气候变化对喜马拉雅黑熊(Ursus thibetanus laniger)和印度花豹(Panthera pardus fusca)等濒危物种空间分布变化的潜在影响。研究基于物种出没地点、生物气候和地形(海拔、坡度和坡向)等数据拟合模拟并预测物种在目前与未来的潜在分布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喜马拉雅黑熊的高度适宜区面积约为1642 km2,占流域面积的5.01%,预计至2050年,其高度适宜区面积在甘达基河流域内将会增加约51 km2;印度花豹的高度适宜区面积约为3999 km2,占流域面积的12.19%,预计至2050年可能会增加到4806 km2。喜马拉雅黑熊的栖息地面积可能会在研究区域的东部(伯塞里、塔托潘尼和班塞以北)增加,而在东部(颂当、切坎帕)、西部(布尔提邦和波邦)和北部(桑波切、玛南、切坎帕)减少;印度花豹的栖息地面积则将在研究...  相似文献   
100.
青藏高原受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耕地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地区,人为因素对耕地分布范围的作用和影响极其微弱,尤其是在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前提下,耕地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土地的宜垦程度。本文将影响青藏高原河谷地区耕地分布的因子按其性质分为限制性因子和非限制性因子,并以此为基础排除了高原河谷地区不适宜耕作的地区,在适宜耕作的地区根据土地的宜垦程度,按"先优后劣"的原则将历史时期的耕地数据分配到空间上。选取青藏高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河谷地区之一河湟谷地作为实例,重建该区1726年耕地空间格局。将重建结果与已有的M模型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重建的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致性,但重建结果在垦殖范围与垦殖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M模型的重建主要是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重建,忽略了现代耕地空间分布受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而本文模型则是从低生产力水平前提下影响历史时期耕地分布的因子出发,重建结果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