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地球科学   5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1篇
  1931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81.
桌子山—贺兰山地区石炭纪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碎屑岩层,含少量碳酸盐岩夹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统靖远组、羊虎沟组和上统太原组。该沉积为一套包括水下三角洲平原,上、下三角洲平原等三角洲沉积体系。区内备组段均含煤,其中以上三角洲平原成煤条件最好,煤层稳定,厚度大。   相似文献   
82.
北淮阳地区梅山群的解体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淮阳地区处于大别山造山带与华北地块的毗邻部位,其主体构造线呈NWW向展布。   相似文献   
83.
川东北地区石炭系成岩作用及储集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川东北石炭系为一套蒸发性局限海潮坪沉积,仅残存中石炭统黄龙组。残厚在通江-南江-巴中地区为20m左右.且分布零星;开县-大竹-垫江一带为主要分布区,达县地区最厚,局部可达70m。岩性主要为含粒屑微-粉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膏岩及泥晶灰岩等。经历了白云石化、重结晶、溶蚀等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地层的溶蚀孔、晶问孔和裂缝发育,其储集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成为川东北乃至川东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最重要的一套储集层。孔隙度大干3%的储层分布范围也在开县-大竹-垫江构造上,呈北东向展布。宣汉以北,主要是由于双石庙、通江-南江-巴中地区石炭系地层变薄,因而储集性能较差。高产的沙罐坪气藏预示本区石炭系具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84.
西天山石炭纪火山-沉积盆地铁锰矿成矿规律浅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西天山石炭纪火山-沉积盆地是在穆云库姆-克齐尔库姆-伊犁微板块上形成的陆缘盆地,在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拉张至稳定再拉张、火山活动剧烈→平静→强烈的地质构造及火山活动发展过程,控制了盆地内以铁为主的火山成矿作用、火山-沉积成矿作用及化学沉积成矿作用,形成了西天山海相火山-沉积型铁(锰)矿床,具有距火山活动中心由近到远,成矿类型由火山喷溢堆积型至火山沉积型再到化学沉积型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5.
中亚造山带西南缘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广泛发育石炭纪火山岩,这些石炭纪火山岩的成因和构造历史一直是该区域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通过对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基性火山岩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获得了如下认识:(1)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基性火山岩分为两期爆发,早期爆发时间为336 Ma,晚期爆发时间为320 Ma.早期336 Ma基性火山岩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及同成分的火山碎屑岩组成,显示出弧火山岩属性;晚期320 Ma基性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组成,包括Ⅰ型火山岩和Ⅱ型火山岩,Ⅰ型显示出大洋中脊玄武岩属性,Ⅱ型显示出弧玄武岩特征.(2)石炭纪基性火山岩中发现的大量捕获锆石(371~3 106 Ma)年龄谱系与中天山地块显示为相似的特征,表明它们在石炭纪之前可能同属一个板块,也指示早古生代地壳可能参与了成岩过程.(3)该区域石炭纪火山岩与现今存在的Okinawa Trough和Mariana Trough弧后盆地玄武岩(BABB)很相似,从弧玄武岩向洋中脊玄武岩的演变,反映了石炭纪中天山北部弧后盆地的发展.因此推断早石炭世火山岩为弧后盆地初始裂开阶段的产物,而晚石炭世火山岩为弧后盆地弧后扩张阶段的产物.早石炭世晚期的初始裂开和晚石炭世早期的弧后扩张表明天山洋的俯冲最终结束于晚石炭世末期,包括主大洋和弧后盆地最终关闭,而最终关闭的位置很可能位于中天山以南.   相似文献   
86.
报道了大兴安岭东部博克图地区二支沟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年代学特征,探讨了它们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以及成岩构造背景。根据LA-ICP-MS U-Pb定年结果,二支沟岩体的侵位年龄为(317.2±2.2) Ma与(319.2±2.3) Ma。二支沟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具高硅、富碱,低MgO、CaO的特征,属于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二支沟岩体的Ba/Nb=70.44~98.20,Ba/La=17.85~28.12,δEu具负异常,暗示源区可能为壳源,存在少量地幔物质与强氧化流体混入。此外,二支沟岩体具有高Sr和低Y、Yb的特征(Sr含量>400×10-6,Y含量<18×10-6,Yb含量<1.9×10-6),与埃达克岩类似,但其更为富钾,表明二支沟岩体具有C型埃达克岩特征。二支沟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K、Ba、Th,相对亏损Ta、Nb、P、Hf、Zr等高强场元素(HFSE),其 (La/Yb)N=12.05~18.03,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其Rb、Ba含量和Rb/Yb(51.49~148.93)、Ba/Yb(430.17~698.83)比值明显高于MORB,与海拉尔盆地和西藏冈底斯埃达克岩相似,表明其成因为底侵作用新生的增厚的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研究区晚石炭世岩浆形成于造山阶段挤压环境。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于晚石炭世((317.2±2.2) Ma之后)构造背景由碰撞造山晚期的挤压、地壳加厚向造山后期的伸展、垮塌的环境转换,并向更加稳定的板内构造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87.
黄恒  颜佳新  余文超 《古地理学报》2020,22(5):1001-1011
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与深水硅泥质盆地共存的古地理格局,是在加里东期褶皱基底上发生裂陷及差异沉降而发展起来的。广西宜州—柳州一带既是晚古生代上扬子碳酸盐岩地台南缘1条重要的沉积相分界线,也是晚古生代桂中和桂北地层分区、古生代—中生代雪峰山南段构造体系和桂中坳陷构造体系的分界线。文中通过对宜山—柳州一带晚古生代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成因分析,恢复了桂中宜山—柳州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历史。狭长型宜州裂陷槽盆地西起丹池断裂,向东经龙头、北牙、宜州延伸至柳州。自中泥盆世开始,首先在东西两端开始裂陷下沉,至早石炭世发展成型。受北侧来自江南隆起带陆源碎屑物质充填影响,其表现为南北不对称并在早石炭世晚期被填平。在宜州裂陷槽内发育多处早石炭世沉积型碳酸锰矿,含矿地层分布、地层序列及其沉积背景明显与裂陷槽演化有关。它们既是盆地演化历史的见证,也体现了桂中地区裂陷海槽的特色,值得在后续锰矿成因研究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8.
西昆仑北段玛尔坎苏地区探明的大型碳酸锰成矿带,是我国近年最重要的找矿成果之一。该锰矿带构造上属北昆仑晚古生代弧后伸展盆地,其构造动力学背景为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形成的弧盆体系。锰矿体主要发育于晚石炭世喀拉阿特河组含炭泥质灰岩夹薄层灰岩中。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菱锰矿(75%~95%),次为软锰矿、硫锰矿及少量黄铁矿等。含锰岩系岩性和岩相学研究表明,玛尔坎苏锰矿带属典型的海相沉积锰矿床,其矿床成因可能与晚古生代半局限盆地沉积和海底热液活动有关。海底热液活动可能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含锰岩系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玛尔坎苏锰矿沉淀时的水体环境为常氧条件,而矿层下盘(部分)岩系的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沉积时的水体环境为低氧—贫氧条件。玛尔坎苏锰矿带锰矿石具有负的δ13C值(-23.3‰~-10.0‰),推测有机质导致的还原作用是该锰矿由原生氧化锰在成岩期转化为菱锰矿和形成富锰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9.
白沙县金波附近的 Spirifer subgrandis Rotai,Unispirifer extensus Tan,Fusella tornacensis (Koninck) ,Punctospirifer insculptus (Phillips) ,Marginatia huaqiaoensis Tan,Palaeochoristites sp.,Megachonetes sp.,Plicochonetes sp.,Schuchertella sp.,Pustula sp.,Sentisia sp.,Crurithyris sp.,Rhipidomella spp.等是海南岛首次发现的最丰富的杜内早期腕足动物群。据此 ,该地区含化石的南好组第四段确定为下石炭统岩关阶 ,似可与湖南马栏边组、黔南汤耙沟组等层位对比。以石燕贝类最繁盛、长身贝类数量少为特征的该动物群与华南其他地区同期腕足动物群存在诸多相同属种但又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0.
孙克勤  邓胜徽 《地质论评》2004,50(4):337-342
要贺兰山一带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发育,晚石炭世早期至二叠纪的地层连续出露,其中富含植物化石,特别是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的红土洼组含丰富的早期华夏植物群分子。笔者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此连续剖面上,植物化石反映出植物群的演化趋势颇为明显,构成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较为连续的演化序列。植物群中含有大量的华夏型分子,属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鲁斯太剖面晚石炭世早期红土洼组是迄今为止含华夏植物群的最有代表性层位,所含植物化石是目前已记载的最为丰富的晚石炭世早期华夏型植物组合,因此笔者认为贺兰山一带可视为华夏植物群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