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124篇
地球科学   11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泥沙淤积主要分布在常年库区的宽谷和弯道,峡谷则无累积性淤积。基于实测资料计算了三峡成库前(2001年)和成库后(2003-2011年)的挟沙力,结果表明挟沙力随着不同运行阶段坝前水位的抬高而逐步降低,宽谷河段降低幅度较大,峡谷河段降低幅度较小,泥沙淤积比率逐步增大。宽谷河段挟沙力普遍降至含沙量以下而发生淤积,峡谷河段挟沙力仍大于含沙量而无累积性淤积。流量越大,宽谷河段的挟沙力越小于含沙量,而峡谷河段的挟沙力越大于含沙量,表明宽谷河段淤积主要发生在汛期,而峡谷河段汛期以冲刷为主。由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以及黏性淤积物难以冲刷,恢复饱和系数淤积取1、冲刷取0.01得到的沿程淤积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弯道河段计算的淤积量与实测值差异较大,表明弯道河段二维特征明显,利用一维的挟沙力计算淤积量不能适用。  相似文献   
52.
对坡面径流挟沙力研究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光辉 《水科学进展》2018,29(2):151-158
坡面径流挟沙力是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核心输入参数。在系统界定坡面径流挟沙力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和泥沙特性对坡面径流挟沙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受降雨、地形、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结皮形成、细沟发育和砾石出露等多种因素时空变异的综合影响,坡面径流挟沙力具有强烈的时空变化特征,导致坡面径流挟沙力的测定较为困难。将确定挟沙力常用的方法划分为河流挟沙力方程修正法、推理法、模型模拟法和测量法,比较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未来的研究应该重点关注挟沙力测定方法与技术、坡面径流输沙过程的动力机制、典型土壤的挟沙力、挟沙力方程构建与验证及变化条件下坡面径流挟沙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53.
By taking the Yong River for exampl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multiple measured data during 1957 to 2009, the change process of runoff, tide feature, tidal wave, tidal influx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re analyzed. Then a mathematical model is used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n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of the wading engineering groups such as a tide gate, a breakwater, reservoirs, bridges and wharves, which were built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of the Yong River changed obviously due to the wading engineering groups. The tide gate induced deformation of the tidal wave, obvious reduction of the tidal influx and weakness of the tidal dynamic, decrease of the sediment yield of flood and ebb tide and channel deposition. The breakwater blocked estuarine entrances, resulting in the change of the tidal current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tidal influx in the estuarine area. The large-scale reservoirs gradually made the decrease of the Yong River runoff. The bridge and wharf groups took up cross-section areas, the cumulative affection of which caused the increase of tidal level in the tidal river.  相似文献   
54.
三峡水库汛期控制水位及运用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俊  郭生练 《水科学进展》1990,31(4):473-480
随着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陆续建成投运,三峡水库的水文情势和功能需求与设计条件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仍维持固定的汛限水位运行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求。本文通过辨析三峡水库设计阶段汛限水位的设置条件,挖掘流域洪水特性和洪水遭遇规律,论证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 三峡水库设计推求的汛限水位145 m的适用条件是应对流域性大洪水,而流域性洪水发生概率小且特征明显,可以通过水文水情分析提前预判。② 根据流域洪水类型、洪水分期和遭遇规律,预判发生区域性大洪水时,三峡水库6月初至梅雨期结束汛限水位按145 m设置,从梅雨期结束后逐渐提高水位,8月20日后过渡到155 m。③ 在考虑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和气象水文预报的配合下,正常年份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可在155 m上下浮动,并考虑提前蓄水。④ 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不会增加防洪风险和库区淤积风险,对中下游江湖关系和水文情势有利,可显著提高发电、航运、生态保护和供水等综合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55.
长江口泥沙的来源分析与数量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承坤 《地理学报》1989,44(1):22-31
本文根据地学原理,建立了长江口泥沙的来源分析与数量计算的模式。定量分析了长江口泥沙来源,计算了泥沙的数量。通过验证表明沙量的计算值与验证值两者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56.
水库泥沙淤积量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家宁 《水文》1994,(4):14-18
水库泥沙淤积是水库工程较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水库泥沙淤积受到来水、来沙和水库运行情况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水库实际淤积量存在超过设计标准的风险性。本文以来水,来沙为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对来水、来沙序列的随机模拟和水库冲淤计算,分析水库冲淤积量的风险度,为水库的风险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7.
从正交曲线坐标推求悬移质运动扩散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治平 《水文》1994,(4):30-35
从正交曲线坐标推求悬移质运动扩散方程熊治平(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一、引言河流泥沙工程学中 ̄[1],扩散理论是用来研究悬移质运动的基本理论之一。建立在扩散理论基础之上的悬移质运动扩散方程即悬移质含沙量随时空变化的微分方程,目前一般只应用于直角坐标系中。而...  相似文献   
58.
小流域水沙耦合模拟概念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包为民 《地理研究》1995,14(2):27-34
小流域水沙耦合模拟概念模型,采用文献[1]、[2]和[4]中提出的概念性坡面产沙、沟蚀产沙、坡面汇沙、沟道汇沙和格林-安普特下渗曲线结构,结合水文学中的概念性汇流计算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流域水流、泥沙耦合模拟模型.该模型结构简单,经子洲试验站团山沟三试验场和蛇家沟、团山沟、水旺沟三试验小流域实测资料的模拟检查表明,模型结构合理、效果较好,适合于黄土地区流域.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