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3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359篇
地球科学   318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植被波谱空间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遥感图像的地物识别需要大量地物波谱数据的支持,而现有地物波谱库中收集到的同一地物的波谱,由于其测量尺度和方法的差异,波谱也存在很大差异.以冬小麦为例,首先介绍了材料波谱、端元波谱和像元波谱这3种不同尺度波谱的概念,并以实验数据分析了不同测量尺度下波谱的差别,以此说明波谱尺度转换的必要性.然后利用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建立不同测量尺度下的波谱转换关系.分别验证了SAILH模型和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在波谱转换中的精度.研究表明,在大尺度上采用统计模型,在小尺度上采用非线性的物理模型可以解释不同尺度观测植被波谱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植被生态需水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植被生态需水的概念及其内涵,评价了植被生态需水的主要研究理论——生态适宜性理论、系统阈值理论、水文循环水量平衡理论、农业气象学理论,评析了各种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优缺点。指出在未来的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中应加强生态体系健康标准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值模拟模型构建,研究中还必须注重植被生态需水的时空特性,充分利用“3S”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科学试验设备,全方位、多角度获取不同研究区域的基础信息,为建立植被生态需水理论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FPAR的Monte Carlo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PAR (frac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absorbed by the canopy)是植被冠层阻截太阳光合有效辐射的比例,是遥感估算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重要参数.利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光子在植被冠层中的辐射传输过程,以植被冠层二向反射分布函数的模拟来验证模拟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400-700nm光合作用波段范围内的植被叶片吸收光子辐射比例的FPAR进行模拟.FPAR的Monte Carlo模拟结果,揭示了FPAR与太阳天顶角及植被冠层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末次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研究是过去的全球变化(PAGES)研究的三大重点之一,通过孢粉分析和热释光断代建立了北京西山末次间冰期植被的演化序列,研究了该地区古植被与古环境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北京末次间冰期植被演化经过了6个阶段,从古到今依次对应深海沉积MIS5e,5d,5c,5b,5a及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的过渡期.末次间冰期森林分布于北京西山,暖期发育以鹅耳枥属、榆属、栎属、松属、桦属为主的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冷期则主要发育以松科、桦科、蔷薇科、毛茛科、蒿属、菊科为主的森林草甸草原或森林草原,末次间冰期气候由早期的暖湿经过波动变化向温干、凉干演化.5e是末次间冰期的大暖期,其暖湿程度好于5c,5c又好于5a,而5d的气候环境优于5b.在MIS5e阶段北京西山植被的演潜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揭示气候存在千年时间尺度的不稳定性,5e1为水热组合最佳时期.由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过渡的降温时期,存在一次明显的气候回返事件,热释光年龄为78.5~72.5 kaBP.对比研究表明北京西山末次间冰期气候环境与深海沉积、极地冰心记录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变化幅度小于极地地区,与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环境演化具有更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生态应急输水为背景,利用遥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分别选取3个时相的CE—BELLS-1CCD遥感影像作为研究数据,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响应进行遥感监测。结果表明:遥感技术可以为塔里木河应急输水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给出定量的科学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根据植被指数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原理,以混合像元线性分解模型两个重要参数为基础,建立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估算植被覆盖度模型是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为实验区,利用ASTER高光谱影像对此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提取ASTER影像的植被覆盖度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在高光谱数据模式分解方法(PDM)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植被指数(VIPD)。根据地面植被光合成实验,建立了有效光合成曲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估算模型,利用2001年各月份的MODIS影像数据,估算得到纪伊半岛地区的各类NPP。研究发现,该地区的温带常绿林NPP年均值与2001年IPCC调查报告和地面实测得到的估算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实验证明,该光合成曲线NPP估算模型能够有效地利用高光谱数据,且能较好地应用于温带植被研究。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生态分区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生态环境是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查清植被生态群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植被演替的自然驱动因素,将鄂尔多斯高原的植被生态划分为基岩台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盖基岩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和滩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结果表明,气象和地形地貌控制着区内植被生态的总体分布格局,包气带和地下水因素控制着植被生态的演替,沙地植被生态和滩地植被生态的生长发育与地下水关系密切,是地下水开发时保护植被生态的靶区。  相似文献   
19.
不均匀植被分布对地表面和大气边界层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季劲钧  苗曼倩 《大气科学》1994,18(3):293-302
研究陆地与大气间相互作用的方法之一是建立联系地表面层与大气间各种过程的数值模式进行模拟。本文是建立一个陆面过程与二维大气边界层相耦合的模式,耦合模式中包含了发生在大气边界层、植被冠层和土壤表层各种动力、热力和水文过程。运用这一模式模拟了荒漠环境中一片绿洲的不均匀地表面形成的局地气候。由于绿洲植被与周围荒漠有着显著不同的水份与能量平衡关系,使绿洲表面与边界层较四周荒漠冷而湿,并形成了相应的局地环流,即所谓“绿洲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模拟的气候状况与观测现象是一致的。模式可以用于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据花粉分析论许家窑遗址的时代和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花粉分析,对许家窑遗址沉积物的地质时代和古环境进行了探讨。指出:遗址沉积期间的气候比较寒冷,气温比现今低;其时的植被面貌,为森林草原类型;遗址沉积物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